学习湖南考察心得体会(7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在“湖南之行”中读懂实干笃行的赶考密码3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和常德市考察调研,深入学校、企业、农田,察实情、谈发展、抓落实,意义重大深远。党员干部要在“湖南之行”中读懂“实干笃行”的精神密码,明信念、聚拼劲、融情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矢志奋斗,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一、“实干笃行”的背后是一心逐梦、此心不移的信念。追风赶月莫停留,逐梦脚步在路上。党员干部要校准“信仰坐标”,让迈出的每一步都不偏离“航道”,让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让迈出的每一步都朝着目标“更进一步”,以坚定且执着的信念乘风破浪。无论是扎根基层、不惧劳苦的黄文秀,还是在绝壁上开凿天渠的黄大发,抑或是点亮孩子“求学梦”的“校长妈妈”张桂梅,他们坚守的模样、执着的追求刻画出“最美模样”,他们就是我们的“标杆”,是一心追梦的“强者”,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时光几经更迭,始终不改最初的本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拳拳之心转化为用心干事、开拓进取的力量,不断开创新的业绩。二、“实干笃行”的背后是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拼劲。敢想敢为得有不怕难的“冲劲”,善作善成得有能制胜的“实招”,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磨砺而成,在经验的累积下习得。作为党员—2—干部,我们要涵养“自找苦吃”的品性,要有愿奋斗、能扛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拼搏奋进的火热实践中提自身之“能”、蓄发展之“势”,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赶考人”。此外,党员干部要善于学习,从“浩瀚书海”中汲取广阔的智慧,从“一字一句”的深意中领悟真理的“甜味”,在学和悟的结合下,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学习的落点在于运用,如果总是“贪多”却“嚼不烂”,知识就无法完全被吸收,方法就无法熟练掌握。党员干部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面对挑战“敢上”,面对困难“能战”,以不惧艰险的身姿打好“硬仗”。三、“实干笃行”的背后是真挚为民、始终如一的情怀。为民服务既要发扬实干精神,又要增强履职之能,以真心对待群众,用真情为民服务,让“初心之花”在知责担责的行动中绽散发出“芬芳”,让“为民答卷”在积极肯干、全力以赴的态度中书写出“高分”,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赢得群众的“好口碑”。党员干部不能只以“干了多少事”来衡量是否尽职尽责,还要以“办好多少事”来反思自己为民服务的质效,只有紧盯人民群众的“忧”和“盼”,才能有的放矢、找准落点,真正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党员干部要主动融入群众以“知民之忧”,要来到群众身边“听民之声”,还要以快速的行动“解民之忧”,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让—3—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读“湖南之行”悟“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3月20日下午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以划好耕地“保护圈”、清好耕地“外围圈”、补好耕地“丢失圈”一体推进,全力以赴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一、划好耕地“保护圈”,守住民生发展“红线”。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各级党委政府要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以耕地为基数、底图,从实际出发明确各级耕地保护任务,对现有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优进劣出,做到现有耕地应保尽保、基本农田应划尽划。要科学划定城镇国土空间,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镇紧凑发展和—4—节约集约用地,组织实施好村庄规划,统筹安排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统筹划定耕地后备资源区边界,为耕地垦造预留空间。二、清好耕地“外围圈”,盯紧耕地目标“防线”。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坚决落实耕地管理。在2023年7月20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党委政府必须把握耕地“占用”这个关键,从“非农化”和“非粮化”两端,全面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守护好民生“命根子”。要完善节约用地长效机制,全面清理批而未供土地,持续推进闲置土地处置,实行收回一批、开发一批、盘活一批。是要科学实施耕地“进出平衡”,严格控制耕地“非粮化”,对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及时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有序引导调整并恢复为耕地。三、补好耕地“丢失圈”,筑牢土地安全“准线”。坚持复垦开发占补平衡到位,始终将加大补充耕地力度、提高耕地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各级党委政府准确把握“补”的这个要害,—5—立足实情,坚持平衡补充、统筹并举、新增开垦与后期管护并重,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双到位”。要完善补充耕地统筹机制,设立补充耕地指标,健全统一的补充耕地指标,确保补充耕地指标优先使用,建立补充耕地任务落实情况与指标使用挂钩机制。要强化补充耕地后期管护,以区域实际为本,以建设发展为要,科学制定本区域补充耕地规划,明确管护职责、措施、标准等要求,压实项目实施各级的管护责任,防止新增耕地“非粮化”。从“湖南足迹”中读懂“国之大者”洞庭秋影浩渺然,潇湘风景好时闲。3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和常德市考察调研,深入学校、企业、农田,察实情、谈发展、抓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湖南足迹”中读懂“国之大者”,不负嘱托、勇毅前行,永葆奋斗之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一、追寻“教育足迹”,感悟“凝心铸师魂、立德育新人”的信念,读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此次湖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重点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此行恰逢学校思想政治理论—6—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在这场以思政课为主题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解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追寻“创新足迹”,感悟“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的力量,读懂“创新引领、自立自强”是“国之大者”。“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就踏上三湘大地,开启两会之后首次考察。在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重点了解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到团组,三谈新质生产力,深刻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此次湖南之行,就是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场指导。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为湖南描绘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近年来,湖南立足新发展阶段,扛起党中央赋予的使命任务,坚持“全国一盘棋”,找准发展的历史方位,—7—全面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都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创新的“排头兵”,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新机遇,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创新,在发展探索中不断突破,带领人民群众朝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不断前进。三、追寻“粮食足迹”,感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的情怀,读懂“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是“国之大者”。“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春分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考察,走进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观察秧苗培育情况,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详细询问春耕备耕等情况。“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十四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员干部应身体力行、树立榜样,积极倡导节约,传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朴素美德,争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先锋,—8—同心守护“中国粮仓”,引领社会营造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新风尚,将节约粮食的理念深植人心,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从“湖湘足迹”中感悟“国之大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和常德市考察调研,深入学校、企业、农田,察实情、谈发展、抓落实,意义重大深远。“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主动从“湖湘足迹”中感悟“国之大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从“湖湘足迹”中感悟“立志报国”是国之大者。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时强调:“学校的办学宗旨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百余年前,青年的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里,接受师长教诲,萌发报国之志,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情怀,坚持把“小我”的成长发展与“大我”的发展需要融在一起,用一腔热血挥就“爱国之情”、用奋斗拼搏书写“报国之志”,真正用“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铿锵誓言为国家添—9—砖加瓦、增光添彩。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从“湖湘足迹”中感悟“人民至上”是国之大者。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此次湖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实地了解了春耕备耕等情况,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诠释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人民”置顶,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真正做到“思”群众疾苦之原因,“谋”群众致富之方向,“行”民生之实事,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努力争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干部。三、“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从“湖湘足迹”中感悟“科技创新”是国之大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无论是2023年9月的“东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科技创新”,还是这次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10—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和国家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之为“国之大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在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强于创新中不断攀登科技与发展高峰。品悟“湖湘足迹”中的春日三“味”仲春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