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1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利: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2)列宁的物质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3.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材料2: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3: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用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2、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3)材料3的哲学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二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3的“天”是指自然界。(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点是对本原的解释不同,材料1是“天”,材料2是“道”。(3)材料3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顺应规律就能成功(吉),违背规律则就会失败(凶)。4.运用所学的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原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材料4: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惟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5.以下是关于唯心主义的有关材料: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材料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材料3: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参考答案要点:](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