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法治中国建设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科学立法参与者、严格执法促进者、公正司法捍卫者、全民守法引领者,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入脑入心、走深走实。一、有利于培养科学立法参与者党的XX大报告指出,科学立法的作用是“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激励大学生争做科学立法的参与者。1.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立法人才。一方面,要发挥法治信仰树立对培养马克思主义法治人才的激励作用。在我国,党领导立法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要形式。因此,高校要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坚持党的领导,为大学生未来从事立法工作时严格坚持党的领导打牢情感基础。另一方面,要发挥法治信仰树立对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人才的激励作用。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是坚持为民、利民,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注重启发大学生树立为民、利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是勇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守公平正义的理念,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树立大学生勇于捍卫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守公平正义的理想信念。2.培养专业素质精湛的立法人才。法律对司法人员而言是裁判规范,对公民而言则是行为规范,这说明立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据此,立法人才必须具有精湛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精湛的立法人才不仅要心怀敬业之情和专业之技,而且要具有善于究问、勇于担当的品格,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注重培育大学生敬业、专业、善于究问、勇于担当的情怀。立法既涉及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也离不开妥善处理自然科学领域难题的能力,这表明专业素质精湛的立法人才既要精通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也要熟悉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精通人文社科、博览自然科学。立法的最终目的是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要求大学生法治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人文素养优良的立法人才。优良的人文素养包括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注重开展唯物辩证法教育,启迪大学生深入思考并尝试解决相关领域的重点和核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工作实效。优良的人文素养也包括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注重培育大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情怀,让大学生认识到立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规律、切合当前的社会实际,才有可能契合国情民意、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而激励大学生在走向立法岗位时积极推动立法成果以接地气的方式精准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优良的人文素养还包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胸怀祖国和放眼世界,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立法实践,使大学生认识到科学完善的立法具有引领功能,以此激励大学生在未来的立法岗位上推出划时代的地方立法成果,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二、有利于培养严格执法促进者严格执法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为民执法、规范执法以及“三个效果”统一执法的促进者。1.培养为民执法的促进者。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法为民的情怀能够激励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据此,执法为民的关键是在执法活动中坚持爱民和安民的理念,使执法结果最大程度实现利民的目标。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要着重培育大学生爱民、安民、利民的情怀,引导他们在未来走向执法岗位时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要通过执法为民典型案例的宣讲,引导大学生在未来从事执法工作时树立文明执法、人文执法的理念,勇于维护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2.培养规范执法的促进者。崇尚法律的情怀能够激励执法者在执法活动中规范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未来在执法活动中坚持法律至上、捍卫法律权威提供感情基础,激励其争做规范执法的促进者。规范执法要求杜绝随意执法、越权执法以及执法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等严重损害法律权威的现象,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当注重培育大学生严守法定程序和实体标准的情怀,引导他们未来在执法岗位上坚决抵御金钱、权势、人情等的诱惑和干扰,勇于坚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品格。3.培养“三个效果”统一执法的促进者。严格执法的理想境界是执法活动达成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政治效果的实现有赖于执法结果实现惩罚违法者、保护受害者的目标,社会效果的实现有赖于执法过程坚守根据事实和法定标准判定是非的规则,法律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在执法活动中秉持法律至上的理念。为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当注重开展法律效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培养他们根据事实和法定标准判定是非的情怀,教育他们在执法岗位上以实际行动惩罚违法者、保护受害者。三、有利于培养公正司法捍卫者党的XX大报告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严格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保障,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激励大学生争做公正司法的捍卫者。1.培养以事实为根据的公正司法捍卫者。针对民事案件,事实是厘定当事人是非曲直、支持或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根据;针对刑事案件,事实是认定罪与非罪以及确定如何裁判处罚的根据。因而,事实是实现司法判断的根据,公正司法的实现要求以事实为根据,司法判决如果偏离事实,就难以实现公正司法。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一方面,以事实为根据可以引导大学生未来在司法岗位上尽最大努力收集确实充分的证据,查明案件本身的客观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作出公正的处理或裁判。另一方面,以事实为根据可以引导大学生在评析案件纠纷时不偏离客观事实,以事实为基础,争做公正司法的捍卫者。2.培养以法律为准绳的公正司法捍卫者。如果说以事实为根据为公正司法的实现提供了客观根据,那么,以法律为准绳则为公正司法的实现提供了客观标准。公正司法的裁判离不开确实的证据,而要实现证据的“确实”,就需要司法人员在审查证据时严格遵守法定的规则和标准。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坚持以法定规则和标准审查证据。公正司法的裁判离不开法律的正确适用,因为即使在案件事实已经查明的基础上,如果不能正确适用法律,也无法实现案件当事人的“得其应得”,公正司法仍然难以实现。据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当着重培育大学生正确适用法律的能力。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未来在司法岗位中精准适用法律,厘清是非,依法作出公正裁判,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在评析案件纠纷时以法定的规则和标准为准绳,进而成长为公正司法的捍卫者。3.培养兼顾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公正司法捍卫者。司法公正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权利和义务分配的公正,其体现司法裁判结果的公正,裁判结果的公正能够回应公众朴素的正义感,因而实体公正往往被认为是公正司法的目标。程序公正侧重于司法过程的公正,其功能在于为公正司法提供程序性保障。据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兼顾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一方面,要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讲,使大学生认识到一旦裁判结果偏离公正,就无法实现案件当事人“得其应得”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通过宣讲不公正的程序会诱发公众对裁判结果公正的怀疑,教育大学生重视程序公正。四、有利于培养全民守法引领者党的XX大报告描绘了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路径,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氛围的营造能够有力助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全民守法的引领者。1.培养弘扬法治精神的守法者。“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弘扬法治精神,是推动全民守法的根本之策。”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弘扬法治精神的担当情怀,争做全民守法的引领者。一方面,要向大学生讲述弘扬法治精神对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激励他们争当尊法守法用法的引领者。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年度法治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导大学生投身法治中国建设,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践行依法办事、遵守程序、尊重民主和保障人权等法治精神,以此引领人民群众成为法治中国的自觉建设者。2.培养坚守法治信仰的守法者。正如法律格言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注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促进全民信仰法律的担当情怀,激励大学生争做全民守法的引领者。为此,高校应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推动全社会形成信法守法的氛围,以此引领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引领全体公民树立法治信仰。3.培养善用法治思维的守法者。推动全民守法的关键是引导人民群众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矛盾和纠纷。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思维。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当注重树立大学生的权利义务思维,启迪大学生从权利义务关系的角度厘定是非,激励大学生在未来从事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服务工作时,善于引导人民群众形成以权利义务关系分析、解决矛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