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公共消费或集体特征的物品与劳务(包括国防、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公共环境保护等)与私人产品相对而言指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消费和集体受益的性质,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以政府作用为基础,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有偿的投资于具有一定公共性的领域税收替代效应:国家课征某税影响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替代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的情况政府采购的特点:资金来源的公共性;资金用途的非营利性;采购活动的政策性;采购制度的规范性政府采购方式:公开招标方式、邀请招标方式、协商采购方式、询价采购方式以及直接采购方式税式支出特点:时效性,广泛性,间接性,弹性税式支出手段: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盈亏相抵,退税,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体制与分配政策,价格因素,税收制度和征管水平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一)供求弹性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和归宿状况的关键因素。因为对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课税能否转嫁,转嫁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弹性决定的。(二)市场结构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生产者或消费者对市场价格的控制能力是有差别的,由此决定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税负转嫁的情况是不同的。市场结构成为制约税负转嫁的重要因素。(三)课税范围课税范围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具有三种情况:一是如果课税的范围较窄,则课税商品的替代性较大,消费者可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而增加其他商品的需求,因而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税负易向卖方转嫁;如果课税的范围较大,涉及到所有同类商品,消费者就难以通过增加对替代品的需求来避让税收负担,则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税负易由买方承担。二是对生产资料课税,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课税,由于其生产规模变动较难,供给弹性亦小,生产者在税收转嫁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影响债务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安定政治背景;(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府活动扩张法则,又称为“瓦格纳法则”。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市场所具有的在某些领域或场合天然无法有效地配置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一种状态。(注: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着无效和低效)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准公共产品又称混合产品(私人产品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市场垄断: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泛指把持和独占。当某一行业的产量达到相对较高的规模时,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趋势,从而就会形成垄断不完全信息:又称信息不对称,交易中的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的情行收入分配不公:既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市场经济高效率发展的需求,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凝聚力,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念,也需要政府的干预。分配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的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可能导致贫困财富浪费,社会冲突,其运行会产生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现象。其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宏观经济的失衡:意味着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损失和浪费资源配置:指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收入分配: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始分配(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和再分配(对初始分配形成的收入格局进行重新调整)经济公平:指在收入分配中根据在收入创造过程中要素的贡献来决定收入分配的一种准则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种含义15.物价稳定:指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充分就业: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保持收支平衡,不出现大的逆差或顺差财政支出:国家对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过程财政支出结构(构成)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生产型到民生型3E理论:指财政支出评价应遵循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三个评价方面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而且提供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政府取得公民支持和承认的前提(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教科文卫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它受益者时所形成的财政支出,是财政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其实质是财政在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之间进行的收入再分配,通过这种分配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政策、事业和制度的总称社会保障支出: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和社会救助支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社会福利(特殊群体福利);社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和贫困救济);社会优抚和安置财政补贴:是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及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影响相对价值的变动)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法律规定,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纳税人:纳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税收的实际负担者税率:是相对于税基的比率,等于税额与税基之比税收负担的度量:宏观税收负担(纳税人整体承受,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微观税收负担(纳税人个体承受)税收经济效率:既定税收收入下的超额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税收超额负担:征税引起市场相对价格的改变,干扰私人部门选择,进而导致市场机制扭曲变形而产生的经济福利损失消费税: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收入或销售量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公债: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和地方债)政府预算: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筹集和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财政平衡(财政收支平衡)指年度财政收入与年度财政支出在总量对比上的相等或者平衡简答外部效应:又称外部性,外溢性,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或从中分享好处。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因而相应的物品市场不能充分提供,会造成供给不足和效率损失。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小于收益,不完全承担自己受益的代价,因而会导致相应的物品供给过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害他人利益。当出现外部效应时要求政府干预,以实现对经济主体外溢的补偿和外部成本的内在化纯公共物品特征:严格的排他性,即其存在利益外溢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人人都会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这些物品而自己免费使用,因此市场无法提供;严格的非竞争性,应免费提供,由于不能回收成本和赚取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是不会提供的在规模经济显著(规模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垄断,此即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竞争失效的重要表现之一,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可以实行公共管制,或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和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市场机制有效性的前提:市场处于完全的竞争状态,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环境。要求具有完全的市场,即具有完整、完善的市场体系。需要建立在灵敏而充分的信息来源基础上不完全市场:在现实的市场体系中,有些环节并不完全,而是带有明显的残缺特征。主要发生在以下市场领域(1)保险市场。保险在通常意义上指商业保险,存在道德风险(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残缺以贷款市场最为典型(3)互补市场。指市场主体之间在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中的合作。市场无法有效提供的物品不仅仅是公共物品和有外在效益的物品,还有许多物品市场也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此时则存在市场不完全的问题。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在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各种资源都能够自由的通过市场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间转移;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有关市场信息具有完全的知识;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首先,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则要同时借助于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共同提供。其次,提供基本公共产品的主体包括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但一般政府主体的责任应该更大。对于非基本公共产品而言,提供此类公共产品的责任以市场为主体更加合理,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对其发展给予鼓励和引导。再次,全国性公共产品应完全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则主要由地方性政府负责提供,中央政府可以根据地方政府的能力情况,给予适当支持和配合公共财政基本特征:(1)公共性:指财政的运行完全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财政分配主体的国家或政府没有独立的特殊利益,不得超越市场机制活动的界限,行使其分配权力,对待市场经济活动的其他主体应该坚持一视同仁的公平原则。公共性是公共财政模式最主要的特征。(2)非盈利性: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直接动力,之所以会产生市场失灵问题,其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无法确保应有的或正常的市场盈利。竞争性行业是盈利性行业,是财政进入的禁区。(3)民主性与法治性:是公共性的自然延伸。要反映公共财政的民主性,首先必须正确地看待国家(或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财政关系中的地位。财政的制度和决策应做到公开透明,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监督效果。其次,要以法律形式确保公共利益不受伤害。既要规范政府分配的权限和方式,防止政府工作人员操作上的随意化现象,又要明确纳税人和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防止少数人的不正当行为侵犯大多数人的利益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行政和法律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财政手段等多种手段。但财政作为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拥有税收、公共支出等多种有效的工具,天然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因而可以成为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条件:总量平衡问题;结构的协调与高级化问题;环境优化问题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实现机制:市场在调节经济结构方面应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在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上担负着重要责任财政支出原则:(1)公平分配原则:通过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2)效益原则: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基点遵循市场效率准则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3)稳定与发展原则: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增加财政支出,反之则减少财政支出分类:(1)按费用分为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费)和社会管理支出(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2)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政府的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划分的意义:购买性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生产、就业和社会总需求,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越大,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就越强。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越大,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就越强;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其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小,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