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整理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1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整理5篇【写作指引】此例精选办公文档“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整理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便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编辑吧!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20xx年8月26日我学习了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暑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线上培训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浅浅的说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而“整本书阅读”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就属于第三层。《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整本书阅读被郑重地写进了课程标准之中。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阅读整本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可见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为什么需要阅读整本书”,学生浸润在整本书中,而不是单篇文章,把整本书作为教学内容,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培养每一个读者精神世界的“景深”。统编教材将整本书阅读变得更为系统,它重视的不再是以前一味的强调“读书吧”“你读了没”这样的结果,而是给予学生系统的、螺旋上升的、层层递进的读书的方法,学会有目的地阅读,学会批注,学会提问,学会预测等等,无一不是对孩子能力的提升,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来转变。在“快乐读书吧”中,推荐书目,提醒学生坚持读整本书。指导学生读整本书,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并且要“坚持到底”,课前导读课、课中研讨课、课后延伸课,以一整本书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帮助孩子去读更多的整本书,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必将是最大的帮助!整本书阅读首先是“读”,教师无法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整本书阅读关键在于“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就可以用以下的教学策略指导:热爱阅读,不是靠一堂课去完成,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教师要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可以和学生一起建设图书角、举行故事会等,发现典型,树立榜样(阅读之星评选)。3/21那么整本书阅读读什么书呢?这里所说的“整本书”,也并非完全要按照老师推荐的书目,可以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爱上读书,提倡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其中主要指教科书所涉及的和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阅读的书。而教科书所涉及许多单篇文章都来自整本书。那么,将单篇置于整本书中就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常态,即由单篇而读整本。这样在整本书与单篇之间“穿梭”,既能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又能提升单篇阅读的品质,一举多得。比如在精读课文的“阅读链接”中,《祖父的园子》链接了《呼兰河传》的结尾、《草船借箭》链接了《三国演义》的原文(段落)等。还有之前我们五年级学生阅读古典四大名著,就命制客观题(如判断题、选择题)考查“有没有读过”,如把书中的人物、情节、重要事件发生地、典型风俗名物等,与相应的书名联系起来;也可以命制主观题考查“有没有读懂”“有没有想法”,如“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唐僧、悟空、八戒、沙僧,你最喜欢谁?说明理由”“有读者认为贾宝玉只喜欢玩闹不喜欢读书。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举书中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如果过于模式化,要求过多,反而适得其反,弊大于利。鼓励学生读整本书,打造“书香班级”,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充分阅读,只有增大阅读量,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读整本书时,可以边读边做批注,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也可以圈画出优美词句,读《西游记》时可以给妖怪分分类,画一张《红楼梦》家族图谱,为尼尔斯制作一张人物历险记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理清人物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将文本内容消化了,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读整本书,教师要“教”,更要“不教”。“不教”,也就是自己读与学生一起读,与学生读同一本,与学生分享读书的方法、乐趣和收获,这样“不教”胜于“教”。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20xx版作出如下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利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升思想文化修养,推动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利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或“完全学会”,教学中,我们需合理把握学习语言文字利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长,以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1.识字与写字。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不过,和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5/21课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事实上,在老课标中,要求这一年级段学生会写20xx个左右汉字,在会写字数量上,“新课标”减少了400个。虽然低年级和中年级在会写字数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多识少写更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会写字量减少了,但“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升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对于初中生,则在硬笔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之美。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不错的书写习惯,提升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加强练字意识,提升书写效果。2.阅读与写作。除了对汉字的识记和读写做出新的要求外,此次修订的语文“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关于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地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重视给学生提供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和材料的机会,并强调阅读材料一定不但仅局限在文学性文章,新闻报道、随笔、杂谈、图表、宣传手册,包含各种说明性、论说性的文章等在内的广泛的多样化的'读物,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经常用到的都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多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多了6篇,初中阶段增多了14篇。课程标准的这一调整并非增多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不错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3.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现在教师还受制于应试教育,很重视做题,重视讲授和操7/21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厌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3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9/21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