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群众工作能力重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关切民生小事,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关切民生是大事,但要从小事做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领导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所谓“解决一个问题”不留“十个遗憾”。正如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明确提出的“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一直将争取普通民众切身利益、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作为主要奋斗纲领,在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进程中力主改善民生,发展公益事业、倡行民生保障,逐步树立了自身“为民奋斗”的形象,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认可了中国共产党。“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谈及“群众利益无小事”,还把小事小节当作反映领导干部人品和作风的一面镜子。在他看来,从小事小节中能够看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有党性、是否有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就时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关注并关心老百姓身边的民生小事,这些事情看似寻常,却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事。这种看上去是细小而琐碎的事,做实做细做到人民的心坎上,恰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新时代党的领导干部提升自身的群众工作能力,就需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听取、积极采纳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办实办好群众的事情,真心对待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论述既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也为我们指出了实现的路径。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又是依靠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早已解决了温饱的问题,迈入了全面小康的时代,因此,满足人民的需要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让人民有获得感,更重要的是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促进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均等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牢牢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领导干部要千方百计地去解决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多实行便民措施,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尤其是要注重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细节,在工作过程中努力贴近人民群众,开展人性化关怀,采用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使党的领导干部成为人民群众的政策向导、生活顾问、学习益友和工作助手,提升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情感认同。二、加强服务沟通,完善党群沟通机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必须对自己的党员在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上提出一系列要求,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的思路和策略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在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准确了解了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群众的迫切要求,着力于提高群众的觉悟程度和斗争能力,运用为群众所认可的斗争手段,实际参加到斗争中去帮助群众取得胜利,以自身“为民请命”的形象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团结广大群众参与到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革命传统,并一直伴随在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中。群众工作的落脚点在于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党的领导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最为关键的就是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在这一过程中,为民要先知民,只有真正听得进去群众的呼声,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党的领导干部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过程中,应当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听取人民群众真实想法和诉求的基础上,及时反馈人民群众的所想所虑和所忧所急,以实际工作争取人民群众情感上的信任和行动上的支持。完善的党群沟通机制是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的根本性途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党是否为民往往取决于其能否与人民群众进行真诚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新形势下,传统自上而下的党群沟通模式开始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变化,衍生了党群关系不和谐的一系列新问题。因此,我们党在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交流时应该用情用心,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真正了解体察民情,建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长效机制,改善党群沟通的程序,创新党群沟通的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证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并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媒体时代,网络社交媒体改变了党群沟通的传统“场域”,党群之间沟通的内容、话语和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在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适应新媒体,探索新思路,采取灵活的网络沟通技巧,以完善的党群沟通机制科学防范、有效应对在群众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高效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党的领导干部要“主动学网、触网、用网”,不断增强自身通过互联网“组织、宣传、引导、服务群众的本领”,改革创新党政服务的新型模式和办事意识,更加注重“互联网+”的政务实施理念,借助互联网提升政务工作的服务性,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实现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针对性、实效性和便利性。在此过程中,还要努力构建为民的互联网服务机制,促进党政新媒体平台建设,搭建一个网络信息咨询和互动服务的平台,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着力帮民需、解民困、化民愤,有力地推进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通过建立良性互动的利益调节机制,健全完善资源整合,有效协调党群之间的相关利益,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让人民群众对党真正产生感情,为党的事业凝聚更多的力量。三、善用亲民话语,塑造党新的形象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群众和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有效的宣传动员。在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如何不断壮大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一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首要问题。他们运用无产阶级革命国际主义的思想,喊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革命口号,让全世界最底层的人民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找到了可以参与的组织,找到了可以追逐的梦想。为了最广泛地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进程中,也非常注重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主要意图路线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在他看来,让普通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俗化,因此,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事实证明,只有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动员,才能将更多的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广泛动员民众参与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就始终力求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虽然当时的环境极为艰苦,物质条件也比较匮乏,但中国共产党却能够在没有更加先进可用的动员工具的情况下,基于动员的受众是以农民为主、其文化知识程度不高的实际状况,在开展动员工作中采用了切合民众自身实际利益需求的动员口号、直白通俗的动员话语和合宜多样的动员形式,令广大民众真实地感受到了我们党对他们利益的重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效果,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团结在党的周围。话语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核心要素,善用亲民话语,贴近群众日常开展宣传教育,是党的领导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毛泽东非常重视运用符合中国普通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话语开展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少文化、不识字、觉悟低的特点,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大量采用非常直白的百姓语言和“大白话”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农村革命。在党的历史上,亲民、接地气的话语不断出现在中国最高级别的会议上,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里,出现在权威的主流意识形态新闻语言中。这些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有趣味的话语彰显的就是一种亲民的姿态,其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掌握的关键就在于其亲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经常用一些近乎唠嗑、拉家常似的聊天和普通民众话家常、谈生活,这些谈心式的亲民话语触及了人们的心灵,形成了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习式语言风范”,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佩与爱戴,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广泛支持。善用亲民的话语指的就是用朴实的大白话和真切的大实话等话语形式,发乎内心,具足诚意,以真我面对人民群众,以真情感染人民群众,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介绍和传播政策、亮明态度、表达情感。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民意所向。如此,才能消除人民群众的疑虑,并为良好的政治生态营造健康的舆论和社会环境。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政治话语。在此背景下,行文呆板、缺乏趣味的政治话语无法吸引人民群众,也不会对他们的现实需求形成回应。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处在党群关系的重要位置和第一线,只有及时准确地将党的方针政策耐心细致地传播解释给人民群众,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和熟悉,从而增强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汇聚在党的周围,形成坚实的群众基础。此外,新媒体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普通百姓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渠道。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如何在新媒体环境提升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就成为一个很紧迫、很现实的课题。如果说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纲领传布、宏大的话语叙事、庞大的党员队伍和严密的组织规范来实现政治意志的传递,那么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需要在各类新媒体中作为主角走到前台亮相,建设自身良好的执政形象,直接面对社会大众,以寻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舆情变化,及时关心他们诸如吃穿用住、上学就业这些身边的事情,与他们共情,并提供政策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新媒体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新渠道,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塑造党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