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包含着一整套概念、命题和逻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有助于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导向、理论创新和发展愿景。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集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理论,破解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古今中西之争”,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运用大历史观,可以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地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宏阔视野和深刻道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破解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古今中西之争”。从“文明蒙尘”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仁人志士提出整理国故、模仿西方等主张,产生“古今中西之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形成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建设经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要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方位新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揭示出我国文化建设的新方位、新起点。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努力,国防安全、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更加坚实,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文化使命;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守正创新之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显著成就。同时,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环境下,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出现后,一些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进文化建设,并根据文艺、新闻舆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新形势提出新理论、部署新战略,使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贯穿的守正创新之道,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创出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之道。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但如何在实践上培育社会主义文明并使之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前瞻性地研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态势,提出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更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真学习借鉴有益文明成果,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生成,又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特点。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系统梳理分析这一思想体系的概念范畴、命题判断和逻辑结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概念范畴具有层次分明、紧密联结的特征。第一层是描述问题、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的概念,如“古今中西之争”“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等等。第二层是阐明规律、担当主体架构的概念,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文化领导权”“中华文化影响力”“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等。第三层是部署工作、贯通体用的概念,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等。这些概念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形成紧密联结的概念体系。其中,“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独创性、标识性的概念,在三个层次之间发挥枢纽作用。在第一层面,表述了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导向;在第二层面,阐明了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与世界贡献,特别是中华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在第三层面,阐明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原则立场和思想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命题判断具有阐明本质、科学准确的特征。一是阐明中华文明从“蒙尘”到“重焕荣光”的宏大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定性,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命题。二是阐明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辩证关系,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阐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规律,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等重大命题。四是阐明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统一等重大命题。五是阐明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特点,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等重大命题。六是阐明党的文化领导权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提出尊重和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等重大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结构具有主线清晰、布局严整的特征。“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内核,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路径,是文化自信的科学支撑。“第一个结合”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密钥,揭示出党领导人民如何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根本社会条件、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政治保证和物质基础;“第二个結合”是对党领导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出党领导人民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两个结合”为逻辑内核,衍生出“古与今”“中与外”两条逻辑主线。“古与今”这条逻辑主线,阐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起点、过程、方法和目标,阐明中华文明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联等问题;“中与外”这条逻辑主线,阐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形势、立场、方法和任务,阐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问题。两条逻辑主线围绕逻辑内核,形成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恢宏气象,构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彻底改变旧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转变。正是从新的客观实际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转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世界文明进步三个维度创造了新哲理,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产生巨大的思想引领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问题,形成了文化转型的新理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内容,但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容易陷入否定自身传统、照搬西方文化的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价值,主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衔接;同时,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本土化转变,从而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中,“文化主体性”范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区别于其他文化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概念,是面对“古今中西之争”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培育新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动力源泉、内在矛盾、价值立场、作用机制和实践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推进文化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为分析文化问题提供了哲学原理,但由于身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阶段,尚未接触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较少论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十月革命后,列宁曾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思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工业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起点与环境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展开,为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创造了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动力、目标、领导权、制度安排和发展战略;而且从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党的领导与文化体制等维度,阐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般原则,形成了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世界文明进步问题,创造了具有中华文明特性的文明发展理论。西方国家奉行的所谓“文明优劣论”“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文明的野蛮本性,包含着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强权霸道的逻辑思维,严重阻碍世界文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文化形态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尊重文明多样性、保障文明平等性,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全新的文明发展理论,体现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为世界文明进步注入强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