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向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党课讲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向度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从逻辑向度上来说,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从价值向度上来说,蕴含着政党、国家、人民三重维度的价值指向;从原则向度上来说,要遵循融通中外、纵观古今、上下联动、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从路径向度上来说,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人民立场、强化批判反思、广泛凝聚共识,探寻提升文化话语体系阐释力、说服力、引导力、传播力的建构路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文化自信“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立足新时代,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作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子集项”。因此,从逻辑、价值、原则、路径四重向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加强这一体系的建构,既有利于增进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向度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的新时代,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内在要求的自觉践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统优势的继承发扬,是对党在新时代实现文化使命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理论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内在要求的自觉践履。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可行性在于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和价值支撑,能够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资源中获得思想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话语构建的思想,一方面,把对文化话语的研究与文化话语权争夺和人类文化解放结合在一起,对抗市民社会的权力和资本逻辑以此建构无产阶级主体的阶级意识,通过阶级分析深刻揭示了文化话语的内在规定、根本目的及适用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在1850年发表的书评中尖锐地指出由贵人、贤人和智者来进行阶级统治的荒谬性,强调:“特权阶级现在即使不成为十足的贵人和贤人的阶级,至少也是说话时‘吐字清晰’的阶级;而被压迫的阶级当然是‘哑巴’,是‘说话吐字不清晰’的阶级。”这里,“吐字清晰”和“哑巴”的划分变成纯粹自然的历史的阶级差别,就是有无文化话语权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领导权与政治经济领导权、新型政党与无产阶级文化理论教育等关系的科学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文化领导权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手段。在对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理论实践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唤起人民的集体意识,增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通过教育和自觉学习从外面灌输“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等,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初步探索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和对无产阶级话语权的追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话语构建的思想蕴含着鲜明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其价值逻辑与真理逻辑的辩证统一。历史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统优势的秉承发扬。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历史根基。回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在话语阵地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在话语内核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话语队伍上始终坚持文化发展创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和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话语策略上始终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在话语传播上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话語体系建设的认识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独特优势,在时空推进中对文化话语体系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宝贵经验。实践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对党在新时代实现文化使命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既是一个深刻的思想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生动的时代实践课题。首先,从文化发展的维度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亟须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和辉煌成就,但其文化建设实践和经验是以西式为主他者话语体系难以解释甚至是不愿承认的,我们亟须一种“表达自我”的话语体系解释其合理性和正当性。其次,从学术创新的维度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亟须将构建文化话语体系作为生长点和突破口。当前,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失语尴尬位置,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滞后于实践创新的现状和矛盾亟须将构建文化话语体系作为生长点和突破口。最后,从国家形象的维度来说,新时代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和提升国际话语权亟须文化话语体系的有力支撑。针对西方有些国家一味鼓噪各种论调、恶意制造各种陷阱和扭曲中国的国家形象的情况,为消除“崛起中的烦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和提升国际话语权、重塑国家形象、终结西方话语霸权的必然之举和现实之需。面对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须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这篇“锦绣文章”。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向度基于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时代定位是新型文化话语体系,其蕴含着三重维度的价值指向。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任务、目标、现状表明,供给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政党文化建设思想、支撑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以及反映人民群众美好期盼的體系结构势在必行。政党角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实现党的文化战略目标和文化使命、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内在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认为,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的由其部分最积极分子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而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拥有鲜明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是政党区别于其他利益集团或社会组织的根本特性和独特标识,不同的政党代表的阶级立场和利益是不同的,由此对应的文化话语体系也具有本质差异。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战略行动的目标纲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也是党长期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场域保持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但是,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具体的,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新时代建构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党在治国理政文化实践中牢牢掌握无产阶级文化领导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有利于提高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推进文化建设事业纵深发展;有利于紧紧跟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党的文化战略目标和文化使命,维护党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党才能在西方话语垄断下的文化传播现实图景中有效解决话语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断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胜利。国家角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助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因此,我们党必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和执政能力,协调各方力量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是最深厚的最广泛的,我们要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文化的力量助推社会主义强国梦。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也蕴含着“话语强起来”的时代深意,而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是“话语强起来”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强国梦的必然要求。当前,面临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在文化发展方面我们仍然处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西强东弱”的话语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未解决,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民角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内核、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所在。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不仅体现于经济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体现在文化繁荣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在社会转型当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由之前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这一主要矛盾在文化话语领域具体表现是概念、话语和理论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由之前关注“有没有”变为现在更关注“美不美、好不好”,而文化获得感直接影响人们“美好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效应对外部文化威胁以及内部文化矛盾,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引领,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内核的价值指向,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之举。“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强制手段或经济手段,还需要依靠“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安全屏障,发挥其凝聚、融合和教化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原则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构建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要“融通中外”,也要“纵贯古今”;要“上下联动”,也要“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为指导,并遵循一系列具体原则,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融通中外:把握好话语特色与话语担当的交流原则。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既要牢记初心、不忘本,坚持文化话语体系的民族特色,也要勇于担当、开新篇,体现文化话语体系的世界担当,在“融通中外”的交流过程中统筹好其独特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一方面,坚持文化话语体系的民族特色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应用之义。各民族的文化话语体系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也不例外。在讲述中国文化故事、描绘中国文化谱系、展示中国文化优势的过程中,要注重经验总结性、系统全面性、规律揭示性的“三性合一”,着力提炼能够体现中国立场、文化精华、思想价值的标识性关键性概念、范畴和观点,合理展现中国文化独特的演进历程、内在机理及显著优势。另一方面,体现文化话语体系的世界担当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之举。各民族文化话语体系都是世界文化百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