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哲学意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哲学意蕴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其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批判性超越和重构。理解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价值哲学向度审视这一创新性实践和理论的道义合法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确立了以“现实的人”为坐标原点、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理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规范、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标准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系统,从而超越了以“原子式个人”为主体、以抽象的“资本”为终极目的、以实现资本增殖为实践导向、以导致零和博弈的“普世价值”为价值规范、以资本积累为价值标准的西方现代化价值观。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哲学;人民中心;人民至上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现代化指涉了近代以来人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人类社会全方位的系统而深刻的变革。作为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现象,现代化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并以一种“外在必然性”存在于世界各后发现代化国家之中,中国也不例外。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并成功开辟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价值哲学视角看,“中国特色”在于它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包括价值理想、价值导向、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在内的系统完整的现代化价值体系,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物化”的西方式现代化价值逻辑,科学回答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开启了一种崭新的人类现代文明形态。一、确立了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内涵的现代化价值理想从价值哲学论域把握现代化,首先要明晰价值主体和价值理想,即从谁出发把握世界意义的价值前提性问题。明确哪类价值主体就会确立哪种价值立场、价值理想、价值导向、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就会呈现出哪种“意义世界”。“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857“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的上述思想自觉,开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价值主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想。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理想。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和人的生存状态为依据看待和评价资本主义现代化,一方面,他高度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于封建制生产方式之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意义,即“资本主义的文明面”。“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它“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资本主义通过唤醒和张扬人的理性将人从对彼岸世界的崇拜和人对人的依附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以大机器、大工业、世界性交往、民主、法治等开启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农业文明的新文明——工业文明,将人类文明领进黑格尔所说的“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也即恩格斯所指认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的时代,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马克思透视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现象背后潜藏的深刻的矛盾和危机,即“资本主义的野蛮面”。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增殖为终极价值追求,将人贬低为满足资本扩张本性的工具,用“原子式的个人”的虚假的自由、平等掩盖和遮蔽了人与人之间的事实不自由和不平等,使人陷入“人为物役”的泥淖之中,将人束缚在此岸世界世俗抽象物即资本的宰制中。这样的文明“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野蛮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是以物的独立性和个性取代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颠倒的文明,是使现实的人物化、工具化、单向度化的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物的世界增值与人的世界贬值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而资产阶级又无力走出这一自己制造的怪圈,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出巨大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魔法师现在“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种以“物”为目的崇尚工具理性的现代化必然将被一种诉诸于“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向人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的以人为目的的现代化所取代。因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勾勒的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如果说现代化的价值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植根于现实的人的实践又指向未来,表征着人类对人的需要与匮乏的现实之间矛盾关系的动态把握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洞察则直接标识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目标的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发展演变。其一,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近代中国历史境遇造就了中国现代化独特的出场方式,形成了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先决性条件的现代化价值目标。一个富强的中国,一定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中国,因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美好愿望,而且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前提。其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为人民希望建立先进工业国和实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落后的农业国和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民期望摆脱“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共同愿望,促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學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目标,领导人民展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五年计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表征了人民对解决温饱和实现小康的强烈企盼,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渴望更加美好的生活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以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国家迈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人民的共同需要和根本利益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并立足于历史的现实条件合理确定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始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和推进现代化进程,迥异的历史境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一开始便有别于以资本逐利为目标的西方现代化。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还是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人类求解放的世界情怀,将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和世界人民追求幸福未来融贯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天下胸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努力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繁荣进步的美好世界,以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拓展了人类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二、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是价值主体依据价值立场和价值理想在实践活动中确立的一个具有指向性的、长期的、稳定的价值观念,它深刻影响着价值主体的行为抉择和行动方向。资本主义社会在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现代化逻辑驱使下,确定了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并以这种“普照的光”折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人民为“本位”,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并将追求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根本政治保障。现代政党与现代化具有历史同构性和发展互促性,现代政党产生于世界现代化背景中,又以其政治身份和力量介入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在当代现代化建设中尤为明显,以至于政党成为区分现代化性质的本质属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所领导的现代化的人民性。“相比于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其他阶级和政党而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现代化作为一项“未竟的事业”,它的实现必然需要一个先进的政治领导力量作为“主心骨”和“定盘星”以确保事业的正确方向。进一步讲,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曲折历史也印证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确保中国的现代化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伟大团结精神和斗争精神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中国的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物质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置于基石性地位,并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规定。毛泽东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胡锦涛指出:“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习近平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发展生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发展生产力还必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政治条件。从人由依附性存在方式逐步迈向个性自由的现代化一般规律看,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作为现代化的目标必然反映在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人的政治主体性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原则性地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制度,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国体和政体基础;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以充满活力、丰富多样的体制机制和民主渠道保障了人民权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了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精神力量。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