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练习)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A.通风B.避灾C.采光D.美观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①砾石多②退水快③历时长④流速慢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A2.B3.C解析第1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于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下为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是()A.甲——华北平原B.乙——内蒙古高原C.丙——塔里木盆地D.丁——黄土高原5.根据传统民居的结构和取材,可以判断()A.甲地土层深厚,植被茂密B.乙地地形崎岖,荒漠广布C.丙地降水量大,河网密布D.丁地气候湿热,树木葱茏答案4.B5.D解析第4题,根据四地民居的结构形态,尤其是房屋的屋顶和气候的对应关系,结合选项容易确定,甲图为窑洞,对应陕北民居,应是黄土高原,A错误;乙图为蒙古包,属于典型的内蒙古民居,对应内蒙古高原,B正确;丙图为北京四合院,位于华北平原,C错误;丁图中的屋顶较陡,为云南傣家竹楼,对应降水较丰富的南方地区,D错误;故选B.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为黄土高原,植被稀疏,A错误;乙图为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草原广布,草类茂盛,B错误;丙位于华北平原,夏季降水多,河流密度小,C错误;丁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树木葱茏,D正确。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下表为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读表回答下列各题。6.下列关于该年人口净流入量为正数的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能源基地B.水能资源丰富C.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D.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能源地7.四大地区中,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A.我国棉花的主产区B.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C.水能丰富的地区D.西电东送的输出地8.形成区际人口流动主流方向的主要原因是()A.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B.东部地区人口比中、西部地区稀疏C.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D.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答案6.C7.B8.A解析第6题,读表可知,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入量为正数,东部地区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第7题,读表可知,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共同的特征根据提供的选项内容只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第8题,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方向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东部地区,原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根据夏季平均气温,划分中国不同类型的避暑区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2小题。9.影响甲类型与乙类型避暑区形成的相同因素是()A.纬度高B.海拔高C.阴天多D.白昼短10.避暑时,最应携带防晒物品的避暑区是()A.甲、乙B.丙、丁C.甲、丁D.乙、戊答案9.B10.0解析第9题,据图示信息可知,甲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乙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甲、乙两类型地区均晴天较多,故C项错误;白昼时间受纬度位置影响,而甲、乙类型避暑区分布分散,说明形成原因与白昼长短无关,故D项错误。第10题,避暑时需要携带防晒物品的避暑区应该是晴天多、光照强的地区。甲类型区主要位于高原和山地地区,海拔高,云层薄,光照强;乙类型区主要位于海拔较高的东部季风区的山地,夏季降水较多,光照较弱;丙类型区主要位于纬度较高的温带季风区,太阳高度角相对较小,且夏季降水多,光照较弱:丁类型区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光照强。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题。11.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机械化水平高B.土壤肥力高C.水热资源丰富D.人均耕地面积大12.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答案11.C12.A解析第11题,与①区相比,③区纬度低,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③区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均不如①区。两地土壤均较肥沃。第12题,黄淮海平原多旱涝、盐碱,故应进行盐碱地改良,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长江中游地区冬季气温较高,不必发展大棚农业。华南地区应保护热带森林,发展特色林果和旅游业。西部地区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超载,破坏生态环境。二、综合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位于本州岛西侧的白川乡合掌村四面环山,冬季多雪,稻田纵横,水库水渠众多,有独特的传统民居“合掌造”。“合掌造”一般坐北朝南,它是一种屋顶以稻草和茅草覆盖的木造建筑,屋顶厚且陡峭,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1)分析白川乡合掌村冬季多雪的原因。(4分)(2)根据表格,简要说明“合掌造”建筑特点对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作用。(4分)(3)简析合掌村水库水渠众多的自然原因。(4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白川乡合掌村位于本州岛西侧。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海面,受海水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携带水汽多。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气温在0C以下,以降雪为主,所以冬季多雪。第(2)题,合掌造是木造建筑,与该地多地震的特点相适应,作用是利于防震,减轻地震危害。方向是坐北朝南,因为太阳在南部天空,作用是利于采光、背风,减小冬季风的影响。屋顶以厚厚的稻草和茅草覆盖,是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且利于冬季保暖,夏季隔热。屋顶陡峭,呈“人”字形,是因为该地气候海洋性强,降水多。屋顶坡度大,夏季利于排水,冬季利于积雪下滑,减少积雪堆积。第(3)题,该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日本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流急,地表水容易流失。修建水库多,有利于调节径流季节变化。水稻需水量大,需要引水灌溉,所以修建的水渠多。答案:(1)冬季盛行(寒冷干燥)的西北风,经日本海(海洋)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携带水汽多;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气温在0C下,以降雪为主。(2)作用从上往下分别是:防震(减轻地震危害);利于采光;减小冬季风的影响;冬季保暖,夏季隔热;夏季利于排水,冬季减少积雪堆积(利于积雪下滑);(3)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流急,地表水容易流失;水稻需水量大,需要引水灌溉。14.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25º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分布的特点。(2)简述图乙中所示国家的地形特征。(3)填表完成图中①②两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并分析由此造成的汛期差异。补给类型汛期差异①河流②河流(4)说出甲、乙两图中A、B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两者的共同特征。解析:第(1)题,考查等温线的判读,可从数值和疏密两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经纬度与轮廓判断该国家为法国,其地形特征的判断主要依据河流的流向。第(3)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甲为东北亚地区,①河流城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一年有两个汛期;②河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无明显汛期。第(4)题,A地位于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B地位于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不宜发展种植业,经济发达,是世界重要的乳畜业分布区。答案:(1)等温线数值东部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向北)递减,西部由南向北递减;东部沿海较为稠密,西部内陆较为稀疏。形多(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部以平原、盆地为主。①河流:以雨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春汛和夏汛②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无明显汛期(4)A———商品谷物农业,B———乳畜业。共同点:商品农业、现代农业、密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