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模块质量调查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每题2分,共60分)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多发,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西南地区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比中南地区更为频繁多发的原因有()①地壳运动更为强烈②降水强度更大③地形更为复杂崎岖④植被覆盖率更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各项防御和减轻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措施中,比较可行的有()①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②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③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④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C2.C【解析】【分析】【1题详解】,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形崎岖是其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①③对。降水强度与导致降水的天气系统有关,不一定比中南地区更大,西南地区和中南地区在植被覆盖率方面差异不大,②④错。故选C。【2题详解】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会破坏地表结构,加剧灾害的发生,②错;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不切实际,④错。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和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可以防御和减轻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①③对。故选C。【点睛】结合某日四川干旱监测图,完成下面小题。3.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A.全球导航卫星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D.数字地球4.该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赖()A.全球导航卫星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D.数字地球【答案】3.C4.B【解析】【分析】【3题详解】遥感可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够持续监测旱情等灾害的发展,C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作用,A错。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制图、查询等,B错。数字地球主要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把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并由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技术系统,D错。故选C。【4题详解】该图的绘制需要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B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不能绘制地图,A错。遥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不能绘制监测图,C错。数字地球是将地理信息数字化,实现共享的技术,不能绘制监测图,D错。故选B。【点睛】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遥感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地理信息的获取,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制图、查询等,数字地球主要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把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并由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技术系统。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5.图中a、b、c、d、e分别表示()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6.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所有环节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5.C6.D【解析】该题考查水循环和水平衡。【5题详解】a表示水汽从海洋上空输送到陆地上空,表示水汽输送;b表示地表水流入海洋的过程,为地表径流;c表示地表水成为地下水的过程,表示下渗;d表示地下水流入海洋的过程,为地下径流;e表示海洋水变为大气水的过程,为蒸发。【6题详解】水循环可以维持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更新,但是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①错误,④正确;水在循环过程中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目前人类只能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②正确,③错误。“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襄阳市地理教研员牟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硬叶林B.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8.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土壤B.气温C.降水D.光照【答案】7.D8.B【解析】【分析】【7题详解】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是阔叶,B错。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D对。常绿硬叶林、常绿阔叶林都是冬季温和,A、C错。【8题详解】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B对。土壤、降水、光照不是植物萌芽生长的必要条件,A、C、D错。【点睛】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气候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是阔叶。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制约该植物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9.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A.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10.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答案】9.A10.C【解析】【9题详解】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的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A对。湿润区植物根系浅,B错。寒冷、炎热不是植物根系发达的主要原因,C、D错。【10题详解】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C对。地上部分植株变更矮小,A错。地上部分叶片变小或变成针叶或刺,B错。地下部分分支增多,D错。读下面“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甲处为()A.发育于山前的河漫滩平原B.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C.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洪积扇D.发育于山前的三角洲平原12.从甲→乙→丙处,河流堆积物特点是()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B.堆积物质依次由大到小,由重到轻C.堆积物质依次由小到大,由轻到重D.甲→乙,堆积物质由小到大,乙→丙则由大到小【答案】11.B12.B【解析】【分析】【1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甲处为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或山洪带来的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山前洪积—冲积平原,B符合题意;河漫滩平原往往出现在宽阔的河谷地区,大多出现在下游平原地区,而不出现在山前,排除A;洪积扇一般出现在山前(山地向平地过渡地带),河流中下游出现较少,甲地不是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排除C;三角洲平原发育在河口地区,不发育于山前,甲地不位于河口地区,排除D。故选B。【12题详解】读图可知,甲→乙→丙处是从河流中上游到河口,地形趋向平坦,河床比降有减小趋势,因此河水流速降低,河水中被搬运物沿搬运方向按颗粒大小或轻重依次沉积下来。因此从甲→乙→丙处河流堆积物质依次由大到小,由重到轻沉积,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沉积分异作用:随着搬运介质速度的降低,被搬运物沿搬运方向按颗粒大小或矿物比重依次沉积下来。一般说来,颗粒粗的先沉积,细的后沉积。按矿物比重,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下图示意“全球年降水量及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蒸发量与盐度按纬度分布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曲线a表示()A.海洋表面平均盐度B.全球年降水量C.海洋表面蒸发量D.海洋表面平均温度14.在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海面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年降水量B.年径流量C.年蒸发量D.洋流【答案】13.A14.B【解析】【分析】【13题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副热带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对海洋的稀释作用较弱,且气温高,蒸发旺盛,故海洋表面平均盐度由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海区递减,另外,全球海洋是相通的,且通过海水运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故平均盐度的纬度差异要比全球年降水量、海洋表面平均温度、海洋表面蒸发量小,故a表示海洋表面平均盐度的变化曲线。故选A。【14题详解】读图可知,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异不大,且洋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地表径流汇入海洋多,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强,故盐度小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高低纬两侧递减)(2)径流(沿岸地带淡水注入,盐度低)(3)洋流(暖增寒减)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5.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16.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答案】15.C16.A【解析】【15题详解】据图可知,③④为地质和地形。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时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动的影响因素。故选C。【16题详解】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故选A。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示意我国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是()A.气候B.母质C.地形D.生物18.据图可知()A.该土壤水分较多,空气偏少B.该地可能炎热干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C.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颗粒粗D.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少,有盐碱化现象【答案】17.B18.A【解析】【17题详解】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气候和地形对土壤形成有影响,但不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18题详解】材料指出理想土壤的体积占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该土壤水分大约占35%,比理想土壤多,空气大约占10%,比理想土壤少,故A正确。该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约为5%,说明当地微生物活动旺盛,所以当地可能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故B错误。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于40%,比理想土壤稍大,但是颗粒无法判断,故C错误。前面已经分析出,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多,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地球变暗”效应是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提出的与温室效应相伴随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自1954年以来,我国每过10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便下降约2%,这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成正相关。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9.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关的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20.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是由于()A.①太阳辐射增强B.②云层反射作用增强C.③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D.④地面辐射消失【答案】19.B20.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过程,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渗透的核心素养为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1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地球变暗”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降,且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成正相关。因此,“地球变暗”主要是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属于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B正确,A、C、D错误。【20题详解】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能够吸收从地面到大气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进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太阳辐射的数量不受二氧化碳多少的影响,A错误;云层的反射作用也不受二氧化碳多少的影响,B错误;二氧化碳难以吸收太阳辐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