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交流发言:聚焦“真实”,让调查研究见实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着真感情,找准真问题,干出真成绩,真正把调查研究做细做实,让调研见实效,让群众得实惠,以高质量调查研究助推高质量发展。怀着“真感情”俯身向下察实情,确保调查研究“去伪存真”。调查研究不是走马观花、跟风“调查”、纸面“研究”,从一开始就要带着对工作、对群众的感情出发,身入、心入,真调实研、稳扎稳打。调研选题上,要染“烟火气”,坚持基层导向,在听民声、聚民意中提炼调研主题。毛泽东同志最具代表性的寻乌调查,就不是关起门来确定的调查主题,而是带着警卫员,穿行大街小巷,与赶集的农民、摆摊的商贩攀谈,向商店老板询问生意行情,在倾听民声的过程中逐步把调研主题聚焦在城市商业发展、富农与地主关系等内容上。党员干部搞调查研究,必须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尤其要多从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领域着手,倾听最质朴的声音,观察最真实的情况,坚决摒弃好高骛远、贪大求洋。调研方式上,要沾“泥土气”,让群众能真正参与进来。1961年,刘少奇同志在湖南调研时,部分群众很拘束,不愿讲话。刘少奇同志得知后,坚持在猪棚住了6天6夜,还亲自扒开粪便观察,了解当地饮食状况,群众得知后立马打消了顾虑,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有的党员干部搞调研,表面上人下去了,路也没少走,却触及不到根本问题,原因就在于身到心未到,迈进了群众门槛,却走不进群众心坎,了解不到有效信息,掌握不了真实情况。调研过程中,要带“学究气”,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研机析理。“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调查研究必须有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钻劲儿。北宋文豪苏轼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不辞辛苦月夜泛舟去实地考察。他先去观察山石在水中的位置,再亲自爬上去测量面积和形状,还派人从不同位置敲石听音,认识到石钟山石“空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写下名垂千古的《石钟山记》。焦裕禄同志有个形象的比喻:“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调查研究必须扑下身子“看蚂蚁”,亲身观察体味才能弄清来龙去脉,掌握第一手资料。瞄准“真问题”针对矛盾出实招,确保调研过程“对症下药”。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准矛盾、解决问题,因此必须会找问题、真找问题、找真问题。会找问题,就是要掌握与群众交往、发现问题的方法。作家萧平在《为解决困难问题而来——陕甘宁边区农村报告之一》中讲述了高助理员下乡调研的故事。高助理员为了“找问题”,逢人便问“你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任何收获后便心3/5急如焚地组织群众开大会,逼着大家“讲问题”,最后“问题”没找到却闹了一堆笑话。了解问题不是“口袋装西瓜”直入直出,而要讲方法讲艺术,与群众促膝跟群众掏心窝子。真找问题,就是要对事情的真实情况和全貌进行“X光”式扫描,把脉络梳理清楚,把矛盾症结暴露出来,让眼睛更亮,见事更准,行动更有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有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关注什么问题,而不能回避矛盾避重就轻。1985年,习仲勋同志到江西老区一户人家调研,发现被调研的是村里会计,又见其家中窗明几净,转身便走并明确表示“事先安排好的我不看”。如果看不到问题,不敢或不愿直面问题,那么调研本身就失去了意义,甚至还会干扰对实情的判断。找真问题,就是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中找关键、抓重点,直戳痛点要害。真问题是切实存在的、影响经济民生的、与群众急难愁盼息息相关的问题,而非遥不可及的、无关痛痒的甚至并不存在的问题。解决一个真问题,很多伪问题自然消解,而解决十个百个伪问题,真问题仍在。因此,党员干部必须站高望远、心系群众,有“自讨苦吃”,不“和稀泥”,不当“老好人”的勇气,有切中肯綮、一针见血找准真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从着眼一个“点”,到纵观一个“面”;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不能害怕麻烦,“躺在舒适区”只会贻误全面起底问题的最佳时机,影响调研效果。干出“真成绩”建章立制求实效,确保调查成果“行以致远”。调查研究既要深入调研、写好报告,更要解决问题、办好实事,做好“后半篇文章”,确保“有头有尾”“惠之于民”。及时解决问题,让调研成果尽快见行见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发展变化是最实在的答卷,工作成效是群众最期待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搞调查研究非常注重解决问题,现场能解决的当即解决,不好解决的拿回来研究解决。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及时解决问题作为调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清单,列出解决措施和完成时限,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一时难以解决的,紧抓不放、持续推进,坚决打通知行合一中梗阻,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注重举一反三,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落入形式主义窠臼。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触类旁通,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整改问题、化解矛盾、引领发展的“金钥匙”。既要按照群众的需求抓好后续工作的落实,又要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找到其他可能存在纰漏的地方,使工作的推进方向更加符合群众的期许,真正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抓好建章立制,完善长效机制。要广开言路,主动了解群众对调研工作的意见建议,开展对调研成果转化的动态跟踪反馈。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调查研究成果加以修正、补充、完善、优化,用足用好群众智慧。要善于分析把握规律,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进行“透视”“扫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分析研究,注重从制度上找原因,把调研中了解的问题、增长的认识、掌握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基层理论上立得住、实5/5践上行得通的“土办法”、好点子,上升到制度层面,切实破解基层难题、强化制度设计,让调研成果见实效,更见长效。调查研究不能“一时兴起”“赶时髦”,而要“真调实研”“实打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注重实效、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不做表面文章、不写华丽辞藻、不搞花样翻新,坚持真字打头、实干为要,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