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2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02(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2017年9月15日,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探测器走向它生命的尽头,卡西尼号将冲入土星大气层,然后开始燃烧并且毁灭,这样它就不会意外撞向土星的任何一颗卫星,也是为了避免它从地球携带的细菌污染这些卫星的环境。读图完成1-2题。1.“卡西尼号”探测器不属于下列哪个天体系统()A.太阳系B.观测到的银河系C.可观测宇宙D.河外星系2.卡西尼号飞船最大的发现之一就是土卫二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中发现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供生命存在的环境。那么其存在生命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A.土卫二自转方向适宜B.土卫二公转方向适宜C.土卫二地表下可能存在液态水D.土卫二距离太阳遥远【答案】1.D2.C【分析】1.由材料可知,卡西尼探测器冲入土星大气层,说明其运行空间位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所以卡西尼探测器位于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而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等级相同,不包括太阳系,故选D。2.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为存在液态水、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与自转和公转方向无关,以此类比可排除AB;土卫二距离太阳遥远,会导致气温低,不利于生命生存,D错;所以其存在生命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土卫二地表下可能存在液态水,C正确,故选C。【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辐射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2017年8月21日,北美境内出现了日全食现象。下图为此次日全食过程的部分照片。据此完成3-4题。3.日全食发生时被月球遮挡的太阳大气层及该层的太阳活动分别是()A.光球层、耀斑B.日冕层、太阳耀斑C.色球层、太阳风D.光球层、太阳黑子4.太阳大气剧烈活动时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航行中轮船上的指南针突然失灵B.使我国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拥堵C.无线电长波通信突然中断D.大西洋飓风出现次数增加【答案】3.D4.A【分析】3.日全食发生时被月球遮挡的太阳大气层是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该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D对。色球层、日冕层肉眼看不到,A、B、C错。故选D。4.太阳大气剧烈活动时,可能产生磁暴现象,产生的影响可能是航行中轮船上的指南针突然失灵,A对。不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无线电长波通信,B、C错。与大西洋飓风出现次数无关,D错。下图所示是一款新型太阳能衣服,该衣服用天然纤维制成,衣服上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PS终端)充电。据此完成5-7题。5.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A.四川盆地B.长江中下游平原C.东北平原D.青藏高原6.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煤、石油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动力7.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风的形成B.岩浆喷发C.植物的生长D.海水蒸发【答案】5.D6.D7.B【分析】5.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与使用地区的太阳能丰富程度有关。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所以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D符合题意;而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因海拔低,空气稠密,且夏季多云雨天气,四川盆地还多雾,太阳辐射较弱,排除ABC。故选D。6.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煤炭和石油属于生物体固定的太阳能,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B错。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的是太阳活动,而不是太阳辐射,C错。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其中水循环中的蒸发和水汽输送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D对。故选D。7.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不均,导致地表冷热不均,导致空气垂直运动,从而在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推动空气做水平运动,即产生了风,说明风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A不符合题意。岩浆喷发,是地球内能释放的方式,与太阳辐射无关,B符合题意。生物的出现与太阳辐射所给能量有关,C不符合题意。海水蒸发是因为海洋表面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而导致,D不符合题意。故选B。8.重庆梦幻奥陶纪主题公园,以“世界第一天空悬廊”等高空项目而闻名,但其本身却是以地质地貌和自然生态为主体景观,有着独特的科学和观赏价值。该景区推介语为“穿越五亿年,相约奥陶纪”。据此回答。行走在公园小径,不时会发现附近的岩石上有化石。下面哪一组古生物化石最不可能出现在该景区()A.三叶虫、鹦鹉螺B.鹦鹉螺、笔石C.笔石、中华震旦角石D.鱼类、珊瑚【答案】D【详解】奥陶纪海洋里生活着500多种三叶虫,该时期海中的顶级捕食者要属直壳鹦鹉螺,笔石、中华震旦角石的相关动物较多,而鱼类在泥盆纪达到全盛,珊瑚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因此本题选择D。读图,完成9-10题。9.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C.③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D.④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10.2020年1月14日凌晨,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里氏5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A.可能在②圈层B.③圈层或④圈层C.一定在④圈层D.可能在⑤圈层【答案】9.C10.B【分析】9.①圈层应为大气圈,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随着高度增加而升高,A错误;②圈层为水圈,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应为生物圈,B错误;③圈层为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硅铝层较轻,位于上部,在大洋壳中可能缺失,C正确;地震波在莫霍面以下波速增加,D错误。故选C。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由题干可知,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因此该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壳,也可能在上地幔顶部。图中②层是水圈,不是岩石圈,不可能发生地震,A错误;图中③圈层为地壳、④圈层为上地幔顶部,B正确、C错误;此次地震深度50千米,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之下,D错误。故选B。【点睛】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完成11-12题。11.该示意图表示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逆温层D.高层大气12.图中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大量吸收可见光B.距太阳远近差异C.地面是主要直接热源D.臭氧吸引太阳紫外线【答案】11.B12.D【分析】11.读图可知,该示意图表示的大气层分布在12千米至50千米的高度,而且该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可以判断为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读图可知,该示意图表示的大气层分布在12千米至50千米的高度,而且该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可以判断为平流层,平流层离地面较远,受来自地面的热量影响小;该层有大量的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所以该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D正确,ABC错误。故选D。小明暑假去新疆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点。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14题。13.白天M地的风向为()A.西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北风14.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下垫面()A.地形地貌差异B.降水差异C.热力性质差异D.海拔高低差异【答案】13.D14.C【分析】13.受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白天沙漠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绿洲气温较低,空气由绿洲吹向M地沙漠,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偏转为西北风。故选D。14.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沙漠白天升温较快,气压比绿洲低,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降温快,气压比绿洲高,风从沙漠吹向绿洲,C正确;绿洲和周围沙漠在地下地貌、降水、海拔高低方面没有明显差异,A、B、D错误。故选C。【点睛】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地表受热不均,沙漠比热容较小,绿洲比热容较大。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在道路两侧布置植被浅沟,这些浅沟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并在其表面种草覆盖。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16题。15.城市布置植被浅沟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城市地表径流B.减少城市内涝C.增加城市自来水供应量D.增加停车场面积16.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城市中的水循环环节()A.a减少B.b减少C.c减少D.d减少【答案】15.B16.B【分析】15.读图分析,布置植被浅沟,截留了部分地表径流,一方面减少了径流集中造成的城市内涝,同时使部分雨水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成为水资源保留下来,因此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是收集雨水和减少城市内涝,A错误、B正确;植被浅沟截流的雨水不能直接用于城市自来水供应,C错误;植被浅沟不能用于停放车辆,D错误。故选B。16.读图可知,a为蒸发,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蒸发a增强,地表径流b减弱,下渗c增加,地下径流d增加。故选B。据地理工作者考察,在黄海中部海面以下20米~30米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层),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读图,完成17-17题。17.黄海温跃层表现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8.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C.盐度D.海陆位置【答案】17.B18.A【分析】17.从图可以看出,上下层海水温度差异最大是在夏季,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结合材料中温跃层的概念可知,此季节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相比于夏季而言,其他季节温跃层表现并不明显,B正确,ACD错,故选B。18.读图可知,自冬季到夏季,黄海海域表层水温升高,而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总体北移,黄河海域太阳辐射增强,表层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增多,水温升高;自夏季到冬季,黄海海域表层水温降低,而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总体南移,黄河海域太阳辐射减弱,表层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减少,水温降低;同时,图中信息显示,黄海海域水温总体底层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在于随着深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大大减弱,底层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相对于表层较小,水温季节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综上分析可知,太阳辐射是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而洋流、盐度、海陆位置等均不是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A正确,BCD错,故选A。【点睛】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抓住材料信息“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同时注意图中上层水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将该变化规律与黄海海域太阳辐射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调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下图示意四种地貌类型。据此完成19-21题。19.图示四种地貌的成因相同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D.冰川沉积21.与图中挪威峡湾海岸成因相同的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长江三角洲D.西北地区【答案】19.B20.C21.A【分析】19.读图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沙丘由风力沉积形成;黄土高原沟壑和云南石林地貌都是由流水侵蚀而成;挪威峡湾海岸由冰川侵蚀形成。故选B。20.黄土高原是由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风携带的黄土颗粒被地形阻挡,沉积而形成;流水侵蚀形成了其地表沟壑纵横的形态。故选C。2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