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卷(二)解析版-【易考易错单元测】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易考易错单元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二)考试范围:人教(2019)必修二第一至第三章(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澳大利亚地处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而内陆地区人口密度极小。下图为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1.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人口密度极小的自然原因是()A.地形崎岖不平B.气候炎热干旱C.水土流失严重D.矿产资源匮乏2.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多呈斑点状,可能是因为斑点区()①地势平坦开阔②气候温暖湿润③矿山长期开采④距离水源较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状况会使得内陆地区()A.劳动力严重不足B.就业竞争压力大C.污染物排放量大D.人均资源量较少【答案】1.B2.C3.A【解析】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人口密度极小,主要中西部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且降水稀少;在中部的外围(北部和南部部分区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气候炎热,皆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人口分布较少,故B正确;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故A错误;该区域降水稀少,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故C错误;澳大利亚中部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故D错误。答案选择B。2.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地势平坦开阔为主要因素形成的人口分布多成团块状分布,故①错误;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人口分布呈斑点状,可能是内陆地区矿产资源的分布,在长期开采过程中,人口逐渐集聚,故③正确;由于内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因此有人口分布可能是因为距离水源较近,故②错误,④正确。正确的是③和④,答案选择C。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状况,内陆地区人口过于稀少,将导致内陆地区采矿业、畜牧业等劳动力严重不足,故A正确;同时导致就业岗位缺失人员,就业压力小,故B错误;人口分布稀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的污染物少,故C错误;由于澳大利亚内部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口分布稀少,因此人均资源量较大,故D错误。答案选择A。【点睛】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分布很少。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有显著影响。首先看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地区,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广大内陆为草原和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居住困难较多,居民较少。经济发展来看,东南沿海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经济发展较快,工矿业、农牧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促成了人口向这里集中,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都分布在这里。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公布。东三省的人口变化再次印证了“天南地北哪儿都能见着东北人,除了东北”的情况。下图为东三省两次人口普查统计图。据此完成4-5题。4.影响东三省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生态因素B.政治因素C.经济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5.东三省人口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有()A.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B.加重地方财政压力C.缓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D.促进本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答案】4.C5.B【分析】4.读图可知,东三省减少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可以推测其人口流出多为外出务工,因此影响其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C项正确。自然、政治及社会文化因素根据题目信息无法推出,ABD项错误。故选C。5.根据材料图文信息,东北地区青壮年人口所占比例减幅较大,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明显,一方面人才、劳动力流失严重,人口流失较严重,不利于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当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会影响当地财政收入及税收收入,加重地方财政压力,B项正确,AD项错误;东北地区人口变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不大,C项错误。故选B。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等五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读某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据此完成6-7题。区域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人)土地资源承载力5489090水资源承载力3273765能源承载力6434491大气环境容量4528653水环境容量30836356.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A.水资源承载力B.能源承载力C.水环境容量D.大气环境容量7.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提高,最可能因为该市()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B.能源总量大幅下降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D.区域内人口量增加【答案】6.C7.C【分析】6.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即“短板效应”,读该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可知,水环境容量的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最低,所以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水环境容量,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市对能源的需求量上升,所以能源消费总量会上升,A错误;该市能源总量大幅下降,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下降,B错误;区域内人口量增加不是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提高的原因而是结果,D错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导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提高,C正确。故选C。【点睛】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乡村“产居一体”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乡村的工业生产与居住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相互混合。下图示意浙江某山村“产居一体”单元模式的变化。完成8-9题。8.影响该山村“产居一体”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土地B.运输C.集聚D.市场9.该山村单元模式发生变化,主要是为了()A.吸引外来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B.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生产效率C.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的规模D.改善乡村生态,提升人居品质【答案】8.A9.D【分析】8.材料表明,乡村的工业生产与居住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相互混合,是因为受资源条件的限制。浙江山村平地少,工业生产难以单独进行规模化布局。“产居一体”共享空间,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A正确。BCD不属于资源条件。故选A。9.与2010年相比,2020年工业生产从违规扩建的庭院转移到原生活空间内,违规扩建的区域变为绿化用地。不是吸引外来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产业规模也没有明显变化,A、C错误。生产效率取决于技术和机械化水平,B错误。整个山村的生态布局有了明显的改善,D正确。故选D。【点睛】“产居一体”的具有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产居一体”共享空间,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共享基础服务设施,有利于节省投资;“产居一体”产业链完整,空间上集聚,有利于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行成本。生态环境效益:对环境影响小,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简图”,该城市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读图完成10-12题。10.图中四处,地租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11.该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布局在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12.城市通风廊道是指把郊外的风引进城区吹散污染物的风道、该城最适合作为通风廊道的是()A.城区西部的绿化带B.城区西北部的绿化带C.城区南部的绿化带D.城区东南部的绿化带【答案】10.B11.C12.B【分析】10.读图分析可知,①位于住宅区,②位于市中心,③靠近高等学府,④靠近高级住宅。根据所学知识,②所在的市中心应为商业区,因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故地租最高。故选B。11.高新技术园区主要分布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图中③位置附近为高等院校,科技发达,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分布。故选C。12.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西北部位于上风向,风景较好,空气质量好,且有河流连接市中心区域,故最适合作为通风廊道。故选B。【点睛】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区或重要地区。这里一般集中了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大公司、大集团、大银行的总部。其建筑物多为高层,并用高级耐火材料建成。另外,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昼夜人口差异大也是中心商务区的突出特征。下图为武汉市1990—2000、2000—2010、2010—2014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变化图。其中市域由主城区和远城区两部分构成。回答13-14题。13、1990—2014年武汉市域()A.人口先增加后减少B.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就业人口呈减少趋势14、2010—2014年主城区人口增长率较2000—2010年变化显著,主要原因是主城区()A.交通拥堵加剧B.环境质量下降C.生育观念转变D.人口接近饱和【答案】13.B14.D【分析】13.读图可知,1990-2014年武汉市市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大于0%,所以市域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B正确,A错误。主城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大于0%,主城区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错误。武汉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大于0%,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就业人口呈增加趋势,D错误。故选B。14.主城区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说明人口虽在增长,但是已然不如原来势头迅猛,而此阶段远城区却增势良好,从武汉这类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表明武汉市主城区虽仍具有吸引力,但因种种原因无法保证人口增长的无限需求,主要原因为主城用地、人口等接近饱和,D正确。交通拥堵或者环境问题,无法解释主城区依然具有较高人口增长率的事实,属于次要因素,AB错误。与生育观念转变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东部的古村落多位于丘陵地带,沿海平原和千米以上山地较少。近二三十年,古村落衰败明显。下图是目前该区域某古村落一角景观图。完成15-17题。15.图示古村落房屋建造时采用石块作为建筑材料,其优点是()A.保温隔热B.加固地基C.防潮防蛀D.防火防盗16.历史上,福建沿海平原古村落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B.平原数量少且面积不大C.对外交通联系不便D.易受气象海洋灾害影响17.近二三十年,该区域古村落衰败明显的根本原因是()A.城镇化快,遗弃拆除B.灾害频发,受损倒塌C.年代久远,老破失修D.气候湿热,风化严重【答案】15.C16.D17.A【分析】15.福建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度大,物种丰富,古村落多处于丘陵地带,使用石块作为建筑材料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省成本,同时也可以防蛀防潮,C正确;结合当地自然环境,隔热保温不需要,A错误;防火防盗作用也不明显,D错误;从图片信息看,石块垒墙,也不完全是作为地基使用,B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16.历史上,村落建设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福建沿海平原多洪涝灾害和海洋灾害,对古村落建设影响较大,D正确;古村落占地面积不大,也不需要广阔的平原,B错误;福建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稍显落后,A错;与丘陵地带相比,沿海地区对外交通联系方便,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17.近二三十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古村落人口外迁明显,使部分房子无人居住遭遗弃,甚至部分古村落被城镇占用拆除,A正确;灾害频发,受损倒塌、年代久远,老破失修、气候湿热,风化严重均不是近二三十年来的特有表现,BC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梅菜是岭南三大名菜之一,广东省患州市横沥镇是中国梅菜之乡。从明朝开始横沥镇就开始生产制作梅菜,距今有400多年历史。近年来,当地梅菜产业蓬勃发展,产品辐射全国并远销北美和东南亚。下图示意横沥镇梅菜种植与加工制作流程,据此完成18-20题。18.推测适合梅菜生长的气候条件是()A.喜湿热B.喜温凉C.喜冷干D.喜阴湿19.“深沟高畦,畦面栽培”的方式种植梅菜主要利于()A.预防虫害B.通风透气C.获得光照D.排水防涝20.近年来,横沥镇梅菜产业蓬勃发展最主要原因是()A.生产工艺悠久的历史B.消费市场的拓展C.冷藏保鲜技术的使用D.加工制作效率高【答案】18.B19.D20.B【分析】18.据材料中梅菜种植与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