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范例5篇【写作指引】此例精选办公文档“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范例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便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编辑吧!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1《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段的思政课担负着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任务,所以在新课标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规定的: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这门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所以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说到教学我们总会自然的联想到上课,一提到到上课我们又会自然的联想到学习,再一说到学习我们又自然的联想到知识。所以我们通常对于教学的思考,对于课堂的把控都会把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作为核心和出发点,但在众多的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确是个例外,因为这门课程的重点和核心是思想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教育,因此它的课堂目标不是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帮助学生认同了什么。不是把学生教会了,而是把学生说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总想着要教会学生什么,把知识的传递作为重心,从学习知识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课堂教学的组织,这样肯定会让课堂背离《课标》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把“观点认同”作为出发点,认同—接纳—践行这应该是我们课程的学习逻辑,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处在首位的。是在思想情感的培养中扩充知识。《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在教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小圈子走到社会这个大天地中来,教会学生正确对待人和事,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够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不能拘泥于学生的生活圈子,要帮助学生看到他能看到却看不明白的和他还没有看到的,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开阔视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升社会生活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我们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达成。《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正文都是本课话题中学生应该形成的正确观念,都是结论性的表述,理论性较强,虽然有材料,但有些材料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远说服力不强。其实《道德3/11与法治》教材对于我们的具体教学来说,是为我们打了一个架子,这幅骨架是我们教学的指引和方向,是我们课堂的灵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却有点枯燥,有点晦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这幅骨架及时补充“血肉”,让他变得鲜活,变得形象,变得可感,这个“血肉”是什么,就是具有时效性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实例,让学生在新鲜,生动的实例中理解教材的观点,不但可以提升认同感,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也有指导意义。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2以上是我在本次讲座学习中知识方面的收获。韩震老师的详细讲解为一线教师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XX年版)》内容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本次讲座,韩震老师的独到见解令我印象深刻,醍醐灌顶。现将感悟进行总结分享。一。新课标的修订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新事物的出现是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对于社会的发展与推进是有意义的。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党的理论、重大实践应同步推进。难度大、变化大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特点。有新突破、新亮点,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韩震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价值、有意义。二。不是为生活而生活,是通过生活讲道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我们真的为之努力而展开教学的时候,我们会体悟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是如此的美好与幸福。我们是接地气的,是亲近生活、亲近学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思政教师都在为此做着努力,尽管这还需要些许时间,但是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价值满满。韩震老师谈到: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通过生活讲道理。韩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使命感。三。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体现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一种核心素养间的关联,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核心素养不是分解的动作,而应是一致性、连贯性的动作“成品”。另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影响个人的一时,而应是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即便学生不能清晰的记得老师所讲的知识是什么,但是依然能够深刻的认同老师所传授的道理。四。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成绩有时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韩老师认为与笔试的成绩相比,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为重要。对于此观点,我深表认同。我常常跟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学习成绩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这一阶段大家的学习态度。”是的,态度很重要。老师不是要求人人考满分,而是希望学生都能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就是5/11一种过程评价。同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一股正能量——乐于助人、坦诚相待、无私奉献。这种关于正能量的评价就是一种行为评价。五。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教的好”是关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其实教师教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教师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属于教育资源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准确,我们自身就应该扎实学识;我们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我们自身就应该信守承诺;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我们自身就应该文明有礼。“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通过此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讲座的学习,我积累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学无止境,行以致远。教师的成长推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这也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意义。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3一、新课标的修订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新事物的出现是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对于社会的发展与推进是有意义的。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党的理论、重大实践应同步推进。难度大、变化大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特点。有新突破、新亮点,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韩震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价值、有意义。二、不是为生活而生活,是通过生活讲道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我们真的为之努力而展开教学的时候,我们会体悟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是如此的美好与幸福。我们是接地气的,是亲近生活、亲近学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思政教师都在为此做着努力,尽管这还需要些许时间,但是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价值满满。韩震老师谈到: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通过生活讲道理。韩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使命感。三、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体现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一种核心素养间的关联,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核心素养不是分解的动作,而应是一致性、连贯性的动作“成品”。另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影响个人的一时,而应是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即便学生不能清晰的记得老师所讲的知识是什么,但是依然能够深刻的认同老师所传授的道理。四、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重要。“学习成绩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这一阶段大家的学习态度。”是的,态度很重要。老师不是要求人人考满分,而是希望学生都能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就是一种过程评价。同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一7/11股正能量——乐于助人、坦诚相待、无私奉献。这种关于正能量的评价就是一种行为评价。五、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教的好”是关键。我们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我们自身就应该信守承诺;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我们自身就应该文明有礼。“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这也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意义。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420XX年新颁布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标细化了培养目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深入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主要总结以下几点:一、新变化。1、新课标细化了培养要求,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从五年级开始,明显地看出课本内容增加了许多政治性、历史性、地理性特别强的知识,六年级上册的德法课本是法治专册。2、充实更新课程内容。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从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近代史到现在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正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体现。二、新思考。1、课堂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2、要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通过新课标的解读,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9/11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58月19日矿区教育局组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培训学习,主题为《用新课标精神指导课改实践》,内容围绕20XX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解读与落地进行,我感受颇多。主讲人xx市教研室教研员石慧萍老师从20XX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变化切入,探讨了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各科在考试与教学中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接着介绍了20XX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变化,随后深入而系统地剖析了20XX版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结构、逻辑与变化要点,让参会老师都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全新、清晰而准确的把握。下午,石老师又对新课标的课改实践进行了详细指导,石老师用两个清晰的案例为我们展现了如何将课标要求落实到日常的备课工作中,如何进行单元设计,以及大单元教学、项目化研究、情景化教学应当避免的形式主义倾向,真正踏实地钻研如何将课改精神落实到每一天的日常教学当中。通过培训,我深深认识到20XX新课标的改版对今后的教学与考试提出了新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