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2.⑴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形成的。⑵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⑶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⑷刺激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而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图示兴奋传导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将内外刺激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接受神经兴奋,发生相应的活动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14(1)静息电位①概念:区的电位;②特点:;③产生原因:由引起。(2)动作电位①概念:区的电位;②特点:;③产生原因:由引起。(3)局部电流①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区域向区域传导。②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由区域向区域传导。(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为。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1)突触小体:。(2)突触类型主要有两种①为型。②型。(3)突触结构:。(4)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过程为:兴奋――→传导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6)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15只存在于。②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突触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7)对神经递质认识①产生:位于中,其形成与有关。②释放: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的方式完成的,依赖于细胞膜的性。只能由释放,作用于。③作用结果: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阳离子(如Na+)内流,则使突触后膜(膜电位:外正内负→外负内正);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阴离子(如Cl-)内流,则使突触后膜(膜电位仍维持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发生改变)。④作用后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会被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如果因某种原因神经递质不能失活,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⑤神经递质由突触前模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6.人脑的高级功能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相对应。言语区:①受损伤:“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言语表达思想。16②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③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④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6.学习:是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a短期记忆:主要与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长期记忆:可能与有关。二、通过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激素的发现(1)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学物质。(2)实验验证过程――→混合研磨提取液――→注入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激素大多为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可着重记住、和素这三类非蛋白质类激素。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1)下丘脑——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别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②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2)垂体——①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尤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在幼年分泌过少导致,分泌过多;在成年分泌过多症)②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的合成与分泌③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的合成与分泌(3)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17(分泌过多甲状腺机能亢进;分泌少,在幼年呆小症,在成年精神萎靡,反应慢)(4)胸腺——胸腺激素在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肾上腺——肾上腺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升高血糖(6)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7)卵巢——雌性激素(8)睾丸——雄性激素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⑴血糖的来源和去路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氧化分解CO2+H2O+能量肝糖原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①胰岛素:由细胞分泌,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②胰高血糖素:由细胞分泌,能促进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2)血糖调节机制①调节方式:调节。②过程在此种调节方式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的一部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直接感知血糖变化的刺激外,也可直接接受有关血糖0.8~1.2g/L18的调控。③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危害: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治疗: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由模式图可知: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2)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3)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细胞。5.激素调节的特点①;②(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③作用于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3)激素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作用,而是随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6.体液调节: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19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和一些只有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调节(1)低温环境(2)高温环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0【实例二】水盐平衡调节(1)调节机制:调节机制。(2)参与的激素:主要为。①产生:产生。②释放:释放。③作用部位:。④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调节过程8.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功能(1)作为神经中枢:①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细胞,调节的分泌。21②调节体温恒定: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中。③调节水盐平衡: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人体内环境中渗透压。(3)作为效应器:下丘脑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4)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平衡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9.①体温感觉中枢——即产生“冷觉”“热觉”的场所,位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②温度感受器——为感觉温度变化的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10.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②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三、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2、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①第一道防线:。②第二道防线:(如溶菌酶)和细胞。(2)特点:。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1)组成:免疫和免疫。(2)抗原:物质。22(3)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4)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5)过程①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特点: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c.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②细胞免疫:T细胞主要靠发挥免疫效应的方式。效应T细胞作用:(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7.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造成疾病和。①自身免疫病: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如类风湿性关节比较内容细胞种类产生部位成熟部位分化B淋巴细胞骨髓(浆细胞)、T淋巴细胞骨髓、23炎,系统性红斑狼疮②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是:;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和。(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9.免疫学的应用: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b.疾病的检测:利用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24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淋巴循环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5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