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屈原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的地位2、诵读全诗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26岁的屈原,即任楚国左徒之职,颇得楚怀王信任。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屈原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罗江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还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楚辞”与《楚辞》“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诗体解放』打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创造出句法参差的体裁『浪漫诗风』奇特的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影响唐代诗人李白和李贺楚辞的影响“离骚”释义离骚,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愁思。结合注解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叙述世系和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叙述名字的由来和名字的美好意义。“朕皇考曰伯庸”朕,我。“古者尊卑共之,至秦天子独以为称。”皇考:已故的父亲。(妣:已故的母亲)“肇锡余以嘉名”肇:开始。锡:通“赐”嘉:美好句式:状语后置句“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作动词,取名。《离骚》(节选)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出现,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美名。替我取下的大名是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是叫着灵均。译文(郭沫若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原文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和思考:作者从远古帝写起,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世有什么作用?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第一部分:名字由来。3已经赋予我这么多的内在美德啊,又把美好的才能加给我。我披着香草江离和白芷啊,又连缀起秋兰作为佩戴的饰物。纷(多)吾既有此内美(内在美德)兮,又重(chóng)之以修(美好)能(才能)。扈(hù,披)江离(香草名)与辟芷(香草名)兮,纫(连缀,联结)秋兰以为佩(衣带上的装饰品)。4汩(yù,如流水一样迅疾)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之木兰兮,夕揽(采摘)洲之宿莽(经冬不凋的草)。流年似水,我惟恐赶不上啊,只怕年岁不等待我。清晨去采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在洲畔拔取经冬不凋的小草。5日月忽(快速)其不淹(停止,久留)兮,春与秋其代序(依次更替)。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指有才德作为的人)之迟暮(晚暮,指衰老)。日与月迅速交替运行不停留啊,春和秋依次更替。看到草木凋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6不抚(持有,把握)壮而弃秽(污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治国法度)也?乘骐骥(骏马)以驰骋兮,来(来吧)吾道(dǎo,通“导”)夫先路(前面的大道)也!何不趁着壮年抛污秽的品行啊,何不改变这种治国法度?快乘着骏马奔跑吧!来吧,我愿意在前引导开路。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诗中怎么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用香草比喻。用美人比喻。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用乘骐骥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有才德作为的人修身养性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比兴手法7昔三后(指禹、汤、文王。“后”,君王)之纯粹(美德)兮,固众芳(喻群贤)之所在。杂申椒(香木名)与菌桂(香木名)兮,岂唯纫夫蕙茝(“蕙”huì“茝”chǎi,香草名)?往昔三个君王品德是多么的完美啊,那时候群贤都聚集在他们的身旁。(他们)交错地佩戴申椒和菌桂啊,哪里只是连缀蕙草与香茝?8彼尧、舜之耿介(光明正大)兮,既遵道(遵循正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比喻放肆妄行)兮,夫唯捷径(快速,邪路)以窘步(寸步难行)。那尧帝和舜帝是多么正大光明啊,他们遵循正道而得找到治国的途径。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猖狂放肆啊,只走邪路以致寸步难行。9惟夫党人(拉帮结派的小人)之偷乐(贪图个人享乐)兮,路幽昧(黑暗)以险(凶险)隘(狭隘)。岂余身之惮(怕)殃(灾祸)兮,恐皇舆(君王的车,这里指国家)之败绩。那些拉帮结派的小人只顾贪图享乐啊,国家的前途变得黑暗、凶险而狭隘。难道我怕自身遭遇灾祸吗?我担心的是楚国倾覆啊!10忽(匆忙)奔走以先后兮,及(赶上)前王之踵(zhǒng,脚后跟)武(足迹)。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不察余之中情(内心)兮,反信谗(小人的谗言)而齌怒(jì,盛怒)。我匆忙地在你的前后奔走效力啊,为的是赶上先王们的足迹。君主不了解我赤诚的心啊,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而对我大发雷霆。11余固(本来)知謇謇(jiǎnjiǎn忠贞)之为患(招来祸害)兮,忍(忍受痛苦)而不能舍(舍弃忠言直谏)也。指九天以为正(通“证”)兮,夫唯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之故也!我本来就知道正直敢言会招来祸害啊,可我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舍弃(忠谏)!我指着苍天起誓,让天作证啊,我只是为了君王的缘故!12初(当初)既与余成言(彼此约定的话)兮,后悔遁(反悔,变心)而有他(另外的)。余既不难(以······作为难事)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屡次,变化)。当初已经和我有彼此约定的话,后来反悔变心,而有另外的打算。我已经不把离开楚王看作难事,只是伤心楚王的屡次变化。课文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写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尧舜桀纣说明:尧舜桀纣说明:一片忠诚一腔热血亲小远贤不辩忠邪岂余身之惮殃兮耿介猖披任用贤臣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了诗人对王偏信奸臣,疏远贤臣的指责。对比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对比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惟夫党人之偷乐兮后悔遁而有他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jiǎnjiǎn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深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观点:不赞同理由: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观点:可以理解理由: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一)、浪漫的语言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歌色彩炫目。(二)、浪漫的手法1.“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2.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整体境界。(三)、浪漫的句式1.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2.“兮”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有利于抒发屈原的悲怨激愤的情绪,富于抒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