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归去来兮辞》教案高二语文组梁秀娟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2/长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3、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点难点1.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宋朝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有这样一句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周敦颐的这一思想明显地受到了晋朝陶渊明的影响。“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就是明证。陶渊明,这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铁骨铮铮的汉子,影响了不知多少封建士大夫。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抖落了满身的污浊之气,愤愤弃官归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二、文本解读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世称“先生”,又称“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2、写作背景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3、解题: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一种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2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三、整体感知1、正音:瓶无储粟(sù)求之靡(mǐ)途田园将芜(wú)轻飏(yáng)壶觞(shāng)眄(miǎn)流憩(qì)矫(jiǎo)首遐(xiá)观出岫(xiù)景(yǐng)翳(yì)翳西畴(chóu)窈窕(yǎotiǎo)遑(huáng)遑耘耔(yúnzǐ)东皋(gāo)心惮(dàn)远役犹望一稔(rěn)2、指导朗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3、理清思路①第一段:归--悲――追――非。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四、梳理文言知识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古今异义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③尝从人事④恨晨光之熹微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疑问代词例: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词类活用31、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2、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3、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4、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5、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6、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7、善万物之得时8、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特殊句式宾语前置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3、遂见用于小邑4、既自以心为形役翻译句子1、2、3、4、补充成语1、迷途知返2、事如愿违3、欣欣向荣4、今是昨非5、乐天知命6、息交绝游五、研习文本指名朗读第一段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3.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4.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师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师: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六、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完成第二课时学案附录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4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人物事略】1、投军未成陶渊明出生于东晋与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太元七年(公元382年)渊明十八岁时,孟夫人见爱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遵照先夫临终遗言,命5渊明北上广陵,前去投奔陶敏生前的挚友谢玄。谢玄其时正担任兖州刺史要职。当年渊明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时,谢玄也被桓温召入幕府,二人性格相合,互相倾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时隔不久遂成莫逆之交。渊明按照父亲的遗愿,千里迢迢来到广陵,受到了谢玄的热情款待和欢迎,让他先与其子谢焕一起读书习武,准备过段时间正式聘请他到自己军中帮助参谋军事。不料,时过一个多月,突然接到家中来信,说母体欠安,嘱其速回。渊明还来不及接受军中任职,就告别了谢玄一家,踏上了回乡的路途,这一别竟成了陶渊明的终生遗憾。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八月,陶渊明接到了谢焕的来信,报知其父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这一天他大声地吟咏起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吟后,他大碗喝酒,以酒浇愁。从此渊明再也离不开酒了,只要一天不喝他就感到四肢无力,浑身不自在,而且每次喝酒总是一醉方休,有时家中无酒,但凡亲朋邻居相邀,他也都欣然前往,大醉方回。醉后,他就坐在宅树之下或吟诗作赋,或放声长啸,以慢慢化解心中的怨愤,常年如此,遂成癖好。这就是陶渊明第一次投军未成,转而嗜酒的一段经历。2、东园菊圃陶渊明原藉鄱阳人,西晋平吴之后,迁徒到庐江的浔阳(时治江北古兰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后来由于曾祖陶侃在平定杜韬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柴桑县候,食邑四千户,于是将家迁到了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从此陶氏世代居此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