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摄影布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摄影布光第一节摄影室人像布光•在摄影室中使用人工光照明灵活方便,照明的强度、方向、高度、距离、光线色温等都可以由拍摄者进行调控。摄影者必须了解所用灯具的性能,掌握各种照明方案的布光技巧,要善于仔细控制灯光,并准确地测光与曝光。5.1.1摄影室照明器具•如今用于灯光摄影的照明灯具主要有两大类:可以连续发光的照明灯具和只发出短暂闪光的照明灯具。在连续发光的照明灯具中,最具典型的是钨丝灯;•而电子闪光装置,则是非连续发光灯具的代表。摄影室使用的照明器具,主要有钨丝灯、电子闪光灯、反光伞反光板和等。钨丝灯又分为聚光钨丝灯和散光钨丝灯两种。(1)聚光钨丝灯•聚光钨丝灯,在灯泡前面都附有一个集光透镜。。聚光灯的灯泡后面,有一个反光罩,也有的没有反光罩,而在灯泡壁的一侧涂有反光物质以代替反光罩。反光罩将灯泡发出的光线反射到聚光透镜上,汇聚到被摄体表面。聚光钨丝灯的照明特征主要有三点:•①它发出的光线是一种硬光,光斑清晰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被摄者身上造成的明暗反差鲜明,投影较清楚,能获得明亮的强光效果,有力地表现被摄者的立体形态。•②它的光束直径较小,摄影者便于控制它的照明范围。在它所照射的直径范围内,中心部分最亮,边缘部分较暗。因此,摄影者可以仔细选择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进行照明,使被摄者有微妙的明暗变化。•③聚光钨丝灯光束的边缘部分有明显的明暗分界,特别适合局部照明之用,有利于造成局部光斑。只用几盏聚光灯就能营造出动人的戏剧性效果,但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综合运用泛光灯和聚光灯,这样既可以保证整体布光柔和,又能使强光区轮廓鲜明、清晰而明亮。•摄影常用的聚光钨丝灯的功率有500瓦、1000瓦、2000瓦几种。在拍摄过程中对聚光钨丝灯功率的选择,要根据拍摄对象而定。拍摄全身人像或多人像,宜选用功率较大一点的灯。若是拍摄单人肖像,则选用功率小一些的,因为使用小功率灯,容易控制照明中心和边沿在亮度上的细微变化。•完备的聚光钨丝灯,应该附有遮光用的挡光板和聚光用的套筒,挡光板可以将被摄者身上不需要的光线挡掉或遮暗;套筒可以使灯头发出的光线更汇聚。(2)散光钨丝灯•散光钨丝灯在灯泡的前面没有聚光透镜,而只在灯泡后面有一个开口较大的反光罩。它的功率有300瓦、500瓦等几种。散光钨丝灯的发光特征主要有三点:•①它发射出的光线是一种软光,在被摄者身上造成的明暗反差较小,投影比较柔和。•②照明区域大,亮度比较均匀,适合大面积的均匀照明,但是它的照明区域不是很容易控制。•③光束边缘由亮到暗逐渐过渡,明暗分界比较柔和。•散光灯适合拍人像或静物。•300瓦以下钨丝灯泡发光色温大约在2800K左右,300瓦及300瓦以上的钨丝灯泡,发光色温可以达到3200K。(3)电子闪光装置•电子闪光装置是瞬间发光的灯,它的的输出功率很高,通常在200~1000瓦,而且发出的光线具有日光的色温5500K左右。如果将这种光线与如光混合使用,由于它们的色温相近,给摄影者带来很大的方便。这种电子闪光装置不仅可以用于摄影室内,加用电源箱后也可户外使用。•电子闪光装置发出的闪光仅能够持续短暂的一瞬间,一般都小于1/1000秒。它与相机的同步速度可以高达1/125秒或1/250秒。(4)电子闪光灯•现代电子闪光灯有独立式和内装式两大类。内装式是内置于相机的闪光灯。内置闪光灯虽有携带、使用方便的优点,但也存在功率较小、闪光方向单一的不足。所以独立式闪光灯是单反相机使用者的常备附件。独立式闪光灯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手动闪光灯•手动闪光灯每次闪光量相对稳定,因而,摄影者需要根据摄距的远近去计算出应该使用的曝光组合。与自动闪光相比较,在操作上显得麻烦些。由于摄距的估计是粗略的,这种闪光曝光上的计算也只能是粗略的。在多数情况下,手动闪光灯的曝光准确性不如自动闪光灯。②自动闪光灯•自动闪光灯能自动调节闪光量的大小,以满足闪光曝光的需要。只要在有效闪光量范围内摄影者不必因摄距的变化而重新调节光圈。•摄距近时,它自动输出闪光量就会小些;摄距远时,它自动输出闪光量就会大些。•具有使用十分简便的优点。独立式闪光灯通常也具备手动闪光的功能,可供摄影者选择使用。③通用型自动闪光灯•这种自动闪光灯不依赖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而独立控制自动闪光。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用于各种相机,只要相机具有闪光联动装置。均能取得自动闪光曝光的效果。•使用通用型自动闪光灯的主要缺点是自动化功能少于专用型自动闪光灯,自动闪光时对光圈的选择也有较大的限制。④专用型自动闪光灯•现代中、高档自动曝光相机,多数有其配套的专用电子闪光灯。专用型自动闪光灯的主要优点是与配套相机使用时,能取得较多的自动化功能,如自动调整相机的闪光同步速度、自动显示有关自动曝光的情况等等。•先进的专用型闪关灯采用“E-TTL”或“TTL”自动闪光,使自动闪光可以“全光圈”使用,即在有效摄距内可以选择相机上的各种光圈进行自动闪光,而其它的各种自动闪光灯在自动闪光时对光圈的选择要受到限制。•不少专用型自动闪光灯也具有通用型自动闪光灯以及手动型闪光灯的功能,可供摄影者选择使用。•因而,选择专用型自动闪光灯,尤其是具有“E-TTL”或“TTL”功能的专用型自动闪光灯,对你的配套相机来说往往是理想的。(5)反光伞•反光伞是由一条金属杆和覆盖着织物的可折叠骨架组成。它通常安装在电子闪光灯上。•加用反光伞可以获得比散光灯发出的更为柔和,且方向性更弱的光,被摄体形成的阴影和投影很淡,甚至较少,在被摄体上形成的过量的反光也不多。这样就不太容易暴露由于布光不当而产生难看的影子和多余的高光,因而布光较容易掌握。(6)反光板•摄影室内会常常用到反光板。灯光投射到反光板上,再将光线反射到被摄者的阴影部位,可以有效地提高阴影部位的亮度,增加阴影部分层次,表现出更多的细部。•而且,反光板射出的光线比散光灯还有柔和,没有散光灯造成的明显投影,是一种理想的布光工具。•反光板可以用锡伯纸贴在三合板、纸板或薄木板上制成,也可以用白色泡沫板或塑料板作反光板,甚至一幅白布、一张白纸,也能起到反光的作用,但效果不如锡箔纸好。反光板的大小50×80厘米左右就够用了。5.1.2摄影室灯光的造型任务•在摄影室里拍摄人像,一般都有布光,即所谓的“打灯光”。没有光,我们就看不到被摄者,便不能把他拍摄下来,有了光,才能把被摄者照亮,是胶片得到合适的曝光,把被摄者的形象记录下来。•这仅仅是摄影技术上的最起码要求,除此之外,我们必须研究照明光线对被摄者造型起什么作用,通过对光线的艺术处理,,尽量把被摄者的形象表达的更完美。摄影室灯光的处理起码要完成以下任务:•(1)表现被摄者的立体形态•人像摄影以人为表现对象,人的面部是立体的,体征也是立体的。那么,表现到照片上,一定要再现出被摄者的这种立体特征。•人物的立体形态,是靠不同明暗的影调的细致描绘勾画出来的,而这些影调的形成又借助于照明光线的处理,因此,可以说被摄者的立体形态是靠光线的明暗来描绘的。(2)勾画被摄者的轮廓形状•轮廓形状是被摄者外部形象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被摄者与周围物体及背景的分界线。表现被摄者优美的轮廓形状的照明方法有两种•:一是用亮轮廓去表现,用灯光把轮廓部分照亮,使轮廓产生明亮的影调,把轮廓形状表现出来。•二是用暗轮廓描绘形象。布置灯光时使它尽量靠近照相机,被摄者身体侧面反射的光线比正面的少,周围的轮廓会显得较暗,若衬托在明亮的背景上,也能表现出轮廓形状。(3)表现人物与背景、道具的空间关系•摄影室里有背景、道具,为了表现出被摄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表现好被摄者在空间里所处的位置,就要在拍摄时把被摄者和背景、道具的空间关系交代清楚。•要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就要使被摄者和背景、道具的影调有多区别,用影调的明暗变化相互烘托,区分好前后的层次,表现好空间关系。(4)描绘人物及服装的质感•对人像摄影来说,质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摄者的表面特征,如人物的皮肤质感如何,是光洁、柔润,还是粗糙、皱褶;服装、饰物的表面特征如何,是光泽面、粗糙面,还是闪光面。•二是指被摄对象的物质属性如服饰是毛的还是绸的、布的等等。对于表现被摄者的质感特征,照明光线是否恰当,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光线处理恰当,质感容易表现得鲜明;若处理不当,质感会大大削弱。(5)构成人像画面的调子•根据人像画面中明暗调的分布,人像摄影作品可以拍摄成不同的调子。至于具体的布光方法和要求,将在以后第七节“人像摄影的调子”中详细说明。5.1.3灯位与造型效果•用灯光拍摄人像,投射光光源的位置不同,被摄者受光面和阴影面分布就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照明光源位置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左右的变化,•二是高低的变化,•三是远近的变化。•如果以被摄者为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圆周移动灯光,这是左右的变化;在同一垂直面上,沿着圆周上下移动灯光,这是高低的变化;•灯的左右高低不变,只调整至被摄者的距离,这是远近的变化。•光源位置左右与高低的变化,可以大大改变被摄者的明暗造型效果;•光源远近的变化,主要改变被摄者所接受的照度。•下面,进一步探讨照明灯光的光位与被摄者造型效果的关系。(1)灯位左右的变化•灯的高低和远近不变,只沿着水平方向移动,产生的照明效果是不同的。•①近于0°时(顺光)——灯光紧靠照相机,对着被摄者脸的正面,产生“顺光照明”效果。•被摄体者正面大部分受到光线照射,阴影面积很小,影调比较明快,明暗反差比较平淡,立体感较弱。•在这种照明光线下,被摄者的立体感主要不由照明灯光形成,而是依靠本身的起伏细微地表现出来。•在人像摄影中,如果要求洁净明朗、阴影很少的影调效果,适宜用这种光线。•②30°左右(前侧光)——灯光向左侧移动与照相机镜头光轴形成30°左右的夹角时,产生“前侧光”照明效果。被摄者绝大部分收到光线的照射,呈现明亮的影调,但光线照射不到的部位开始出现阴影,立体感开始增强容易取得令人满意的造型效果。所以,无论拍摄人像或静物,摄影者常采用这种布光方法。•③60°左右(前侧光)——灯光继续向左移动,与照相机镜头光轴构成60°左右的夹角时,仍然是“前侧光照明”效果。被摄者大部分面积受到光线的照射,呈亮调,而小部分面积形成阴影呈暗调,但亮面减小,阴影面增大,光线效果明朗层次分明,被摄者的立体形态进一步增强。它也是摄影者喜欢用的光线。•④90°左右(侧光)——灯光移至正左方,与照相机镜头光轴成90°夹角产生“侧光照明”效果。被摄者一半受光,呈现亮调;一半不受光,形成阴影。明暗各占一半,对比明显,被摄体的立体形态进一步增强,由于阴影面增大,需要特别注意暗部层次是否表现的合适。•当拍人像的时候,如果被摄者鼻梁太高或太凹,不宜使用90°左右的侧光照明,因为脸部亮面与阴影面的交界线正好处在鼻梁上很容易暴露鼻梁的缺陷。如果想拍一张生动有趣的人像,可以把主灯放在这一位置。拍摄正规人像通常不把主灯放在这一位置。•⑤120°左右(侧逆光)——灯光继续向侧后方移动,与照相机镜头光轴形成120°左右的夹角时产生“侧逆光照明”效果。被摄者受光面只占较小的比例,而阴影部分开始占据较大的面积。被摄者总体影调比较厚重,有较强的立体感,但暗面的影调却显得较平,立体感差。•这种照明方案,亮面虽然面积小但反射出的亮度较高,如不适当控制灯光亮度,往往因为亮面光斑太亮而失去质感,显不出亮面的细部层次。拍摄人像时,如果被摄者面部颧骨很高,不宜使用这种光线,因为它容易使颧骨更加明显。•⑥150°左右(侧逆光)——灯光继续向被摄体后方移动,当它与照相机镜头形成150°左右夹角时,也属于“侧逆光照明”效果。被摄者仅在侧面受到一点照明,绝大部分均处在阴影中,这种照明方案,能突出表现被摄体的轮廓形状,影调显得浓重,暗面的调子比较平。•这种光线同样不适合拍摄颧骨高或脸围有缺陷的人物肖像。采用侧逆光做主光,常常需要使用反光板、电子闪光灯等辅助照明工具适当提高阴影面的亮度,修饰阴影面的立体层次。•⑦180°左右(逆光)——当灯光在被摄者的后面与照相机镜头光轴形成几乎180°的夹角时,产生“逆光(轮廓光)照明”效果。被摄者正面完全处在阴影之中,只在边缘

1 / 1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