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复习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升本政治复习笔记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一)哲学的本质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自发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内在一致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或基本阵营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三)哲学基本派别的形态(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回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一、是将科学的实践观点贯彻始终的理论体系。第二、是自觉地与实践保持密切联系的理论体系。2、科学性第一,是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两个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第二,是正确规定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的理论体系。第三,是正确反映了现实的、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3、阶级性——反映、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革命性——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论体系。(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具体化。是指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讲物质和意识一、物质(一)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2、近代西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物质结构某一具体层次。共同缺陷:把一般与个别混为一谈,把一般归结为个别,用个别代替了一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1、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2、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3、揭示了物质标志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区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区别: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揭示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特殊本质。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2、联系:哲学物质观以自然科学物质学说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正确的哲学物质观指导自然科学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发展。(辨析题、选择题)二、运动(一)运动及其多样性1、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1)在运动与物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其一,设想不运动的事物——形而上学的倾向。其二,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相对静止的含义——两种情形:第一,事物空间位置的相对稳定性。第二,事物的量变状态。(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第一,相互区别。第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其一,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其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三、意识(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2、意识是社会(劳动和交往)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三)意识的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1)意识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2)意识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与途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利用、控制和改造的程度,受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人们的实践程度制约。3、人工智能并不会超过人的思维而统治世界。四、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理论分歧(补充)(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有统一性,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二元论:认为万物没有统一性,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实体)或物质结构的某个层次,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与重要意义第三讲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在世界状态问题上的理论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特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说明世界。2、形而上学: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特征:用孤立、静止、片面和非矛盾的眼光观察和解释世界。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普遍性3、联系的多样性(二)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三、世界的永恒发展(一)发展及其一般进程和道路1、发展的实质第一,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第二,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根源、进程和道路(1)发展的根源——矛盾(2)发展的进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3)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一)规律及其特点(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1、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普遍性:在相同的事物和类似的条件下,规律是普遍起作用的。3、稳定重复性: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可以反复发生作用。(二)规律的类型1、个别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2、特殊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3、普遍规律——哲学的任务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接近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分离的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1)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独立存在,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2)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独立存在,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双方各自向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丰富完善自身。第三,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的作用第一,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事物发生量变。第二,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旧质转化为新质的决定性力量。(3)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促进事物发展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最大共性;无时不在,无处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相互区别(2)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相互统一第一,相互依存、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六、质量互变规律理解质、量、度、质变、量变的含义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八、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第四讲实践和认识一、认识论领域中的理论分歧(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1、可知论:主张人们可以认识世界。2、不可知论:主张人们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主张反映论。2、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主张先验论。(三)旧唯物主义的消极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消极反映论缺陷:第一,不懂得实践,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问题之外。第二,不懂得辩证法,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革命能动的反映论特点: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1、认识主体2、认识客体3、认识工具(中介)4、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的基础——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使事物的特性充分显露,为人们的认识的发生提供可能性。2、实践使人的感官与事物相接触,认识的形成由可能转变为现实。(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2、实践的发展为解决新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3、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出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4、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依人们的主观而定,客观对象也不可能自动的进行检验,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检验。(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四、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1)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2)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表面性、形象性)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1)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2)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深刻性、抽象性)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联系。(两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4、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1)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2)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与途径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逻辑加工。(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性及其根源(1)认识受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历史、实践、科技等条件的限制。(2)认识受主体本身各种条件的限制。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性及其根源(1)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实践水平、科技条件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性。(2)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