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员的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8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9教育研究员的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8篇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案来解决。在制定方案前,我们可以进行相关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现状和趋势。在这里分享一些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希望对大家在方案设计和实施中有所帮助。教育研究员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此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进行审议,草案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原则。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并纳入教育部2024年工作要点。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定位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实施策略就成为决定其成效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全国各地在实施《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4—2024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过程中,已开始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但工作效果离预期仍有距离,表现为:1、家长和社会在总体参与上不够充分。笔者曾到基层家庭教育指导站实地考察,发现家长参与的记录数量少、内容简2/29单,妇联、教育部门、学校和指导站的材料和工作产品较多,家校社之间沟通不畅,显得剃头挑子一头热。2、已有社会教育资源的针对性不强。在社区,现有儿童活动设施、场所和材料的使用率不高。一些儿童活动场所陈设的书籍资料没有阅读过的痕迹,内容与家庭教育和儿童需求不符,活动材料多数未有使用痕迹,显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不高,协同得不够。3、家庭教育工作和社会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当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三方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差距,社会教育缺位较多,家庭教育存在定位模糊、方法不当等情况也比较普遍,家长和相关当事人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判别能力。在开展活动的主题选择上针对性不足,对家长或孩子急需解决的问题感知敏锐程度不高,开展活动的方式看重热烈对实效重视不够。更好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育人作用,就必须对它们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4、各地工作不均衡。在重视程度、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效果等方面都显现不够均衡,甚至差距较大。基于上述实际,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态升级转换。现有的家校社协同教育形态主要为讲座、亲子活动,以组织方为主,具有较强的组织方意图表达特征,目的性不够明确,存在泛化现象。家长在其中明显处于被动受教地位,主办方为主的痕迹3/29过强就难以与家庭真正协同、平等、互动,需要进一步向以学生成长为本的方向转向,体现家长参与共同做主,社区、学校都需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点对点的服务,提高活动效率,增强各方参与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协同性。二是进一步明确协同育人不同主体的责任与权力边界以及合作的有效方式。多主体协同,不仅需要提高服务体系内的各方到点率,还包括认知、信息、利益、问题聚焦等各方的沟通交流。在协同中,要避免相互错位、越位、重叠、推诿,才能有效实现协同育人。这个机制本身需要对相对处于被动的家庭有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到协同程序中来,才能扩大家庭教育服务活动的影响面。三是政府在家校社协同教育人需要自我优化升级。家校社协同育人,落脚点在为党育人、为国育人,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重视工作效果而不仅仅显现到场了。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方,对所开展的工作做好自我评价、分析、总结;或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价,优化下一步开展的工作。现在各地开展的工作既有简单复制的部分,又有显得庞杂、泛化、对象与主题不够明确的内容,效果呈现不充足,程序有待规范,绩效有待提升。在中国,家庭和社会对教育高度关注。但为什么在家校社协同活动中,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度又不高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家庭和社会认为相关部门开展的协同活动隔靴搔痒,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选题不在他们的关注点上。4/29要想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首先需要在“协同主题”上达成共识,即解决各方都想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单方面确定主题。那么,家校社三方都能达成共识的问题从哪儿来?它的范围可能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关注的问题、未成年人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家长关注的问题,等等。但并不是所有这些问题都能被三方认可为协同育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是家长认为学校就能解决的问题,或是学校认为家长就能解决的问题,或是政府部门想解决的问题而家长未必想参与。从协同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角度,协同要解决的问题当具备如下条件:该问题单靠某一方面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该问题的严重程度确实引起至少两个方面的注意,如当下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身心健康问题、焦虑过度问题、手机管理问题等;各方感到自己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责任与义务;相关各方确认自己在解决问题上有能力,能够在某个环节发挥作用,发生效果。符合上述条件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会随客观条件变化,还会与各方当事人的认知直接相关。因此,共同关心的问题确定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形成共识,包括沟通、协商,甚至实地调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确定各方责任与权力边界。由于不同主体对问题认识的深浅、先后、快慢各不相同,协同推进也很难同步。而一些政府部门或学校习惯整齐划一,往往欲速不达。从策略上看,不妨采取分层协同与分类协同的5/29方式,尽可能将对某一问题认识程度接近的人放在同一个协同圈,或将关注同一问题的人放进同一个协同圈。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没有标准的固定模式,它是能够将三方联系起来服务于育人的常态合作体系,从而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内容、方法、效果上各有特点,功能上各有优劣,三者应各扬所长、功能互补、协调统一,延伸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实现家校社共育,获得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推动教育品质提升。世界各教育发达国家几乎都开始重视三方协同机制的建立,由于学校是比较早建立且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所以多数国家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以学校为基础,增加家长、社会参与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开始可能是共同开展活动、建议,逐渐形成方案、协议,继续发展成组织形态,再上升为政策、法案,逐渐制度化、法规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立法进程的加快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教育部在2024年工作中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具体的工作措施有:制订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关文件;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有序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落实《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强化综合实践育人,积极开展研学实践、6/29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教育。可以看出,目前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经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大动力。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法律基础正在逐渐成熟,但离有序、有效、完备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真正建立还有一段较长距离,在工作策略上需要注意:首先是以恰当的方式利用政策与法律资源。政策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但是对它的使用又必须明了其适用范围、情境,使用的方式、对象、力度也需要合情合法合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中,法律主要起合法性基础作用,特别是明确政府部门和公立学校在其中担负的责任,很多时候不能直接用于处理家校社协同建设的具体问题。在政策的导向、规范之下,依然需要当事人灵活应对、处理各种问题,体现教育智慧与艺术性。其次是要以平等尊重相互协商为基础。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代表学校或政府的相关当事人必须与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工作者平等相处,相互尊重,遇事协商。在当下,多数人平等协商的技巧与技能较低、意识也较薄弱。因此,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中,最大难点之一是各方既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职责,又要淡化各自的身份等级,平等尊重,相互协商,这也是能否真正建好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政府部门和学校的相关当事人尤其需要慎重对待,精心筹划,精密施工,让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是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再次是立足于形成相对稳定的业态。家校社协同育人真正7/29有效的可持续的机制应该是一种业态。比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能不能成为一种业态?家长是否愿意适当分担成本,自己掏钱像送孩子进各种校外补习机构那样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购买服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家校社协同不再局限于一村一乡一校的范围,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提供者中,已经逐渐超越具体的实体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使得家校社协同育人业态很复杂。从长远发展看,家校社协同育人不可能长期排拒市场,也不可能在没有业态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作为整体教育新业态的组成部分,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伴生的业态非常复杂,其深层涉及教育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又会成为敏感点或死结,处理得当则家校社均可获其利。但现实中由于三方在其中的利不相同,也未必一致,成为难以协同的源头。所以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之初就需要设计好、规范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用其利避其害。同时,需要不断提高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专业含量。必须明确并处理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行政性与专业性关系,形成密切有效的配合。各地调查显示,很多地方把它设定为行政性较强的机制,普遍忽视其专业性,使其运行具有不确定性:有文件要求就开展工作,有热心的领导就能开展工作,被动、依赖性较强。因此,不断提高三方协同育人的专业性成为长期需要。唯有提高专业性,才能持久增强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可持续性,才能拓展并准确定位工作内容与主题,才能对育人发8/29挥更加独特、重要的作用,协同育人机制才有其存在价值。教育研究员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第二篇】20xx年,是实施“”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关键之年。依据全省及泰州市爱国卫生工作要点,为做好我市20xx年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健康教育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0xx年我市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针,以向全民普及卫生知识为前提,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为根本,以引导全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目的,围绕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这一中心,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进展,努力提高健康教育普及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为建设和谐泰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二、工作目标。1、创建工作:依据《国家级卫生城市考核验收评估标准》及《江苏省卫生镇考核验收评估标准》,切实开展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做到各项资料齐全详实,宣传活动形式多样,监测干预相关指标达到评估标准,年内确保国家级卫生城市及江苏省9/29卫生镇通过省级初评。2、居民健康素养促进工作: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专栏、巡讲、竞赛等传播手段做好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宣传活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年开展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讲座不少于12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不少于6次。2)按照省市方案要求,各乡镇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干预和监测工作,市年内建立2个农村社区(河失镇及古溪镇)、2个城市社区(新城市花园及富泰华庭)及2所学校(济川中学及河失镇初级中学)健康素养监测网络,努力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典型社区(村)的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素养干预及健康管理工作,使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三类人群样本量各不低于3000例,确保三类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及行为形成率不低于75%。3)做好“居民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的推广,年内至少组织3000名以上城乡居民自测健康素养水平,并适时对各单位系统推广使用情况开展督导及评估。1)市级按照国际组织和国家确立的卫生宣传日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要求,组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组织大型主题宣传1次,全年至少完成主要卫生宣传活动10次以上,各乡镇组织开展相关宣传咨询活动,当年不少于6次,有活动方案、照片、总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