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范例【精编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第一篇】斯宾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教师个人的教学哲学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朴素的教学哲学,也就是说用自己的“观点”“观念”“理念”来看待教育世界及教学活动,并采取一些不同的教学行动,选择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见,教师的教学哲学是他看待教育世界和教学活动及解释教学活动的基本主张及以此为基础而采取的教学行动。道德与法治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哲学,就是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实施过程中运用哲学的原理去思考、分析,综合本课程的理念、体系、结构、内容,最后凝结成符合教学实践以及适应学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教师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教学哲学,其中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有正确的教学价值观。***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一个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价值观折射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反映出教师的生活哲学、人生价值、情感方式及伦理观念等。一个教师所拥有的觉悟、学识、视野、生活经历决定着他对这门课的哲学认识。2/26如果一位教师对社会、对教育、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会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这门课的认识之中、教学之中。教师如何把对课程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呢?教师在备每一节课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式的选用,都体现出自己对这门课教学的哲学思考,而这种哲学思考包括关注这门课的学习对象———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成长需要。如果教师教学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实际状况,这是教学的“失明”。只有把对这门课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相统一,将课程世界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哲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一、运用哲学思维解读教材文本袁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袁制订教学目标解读教材要遵循整体到部分、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的程序,力求达到准确解读,因此要做到“四读”。一读同一主题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及由低到高内容上的拓展;二读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三读每一课的话题及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该课的课时划分;四读每一课的图文表意,文中关键词所指向的教学目标点和本课的核心价值。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解读教材就可能出现偏差。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其中有3/26个话题是“我为学校出点力”,校园范例呈现了一个“校园垃圾调查报告”,教材以这个范例引领学生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有公民意识,关心学校的公共事务,对学校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进建议,使学校发展得更好。一位教师上课时用了大量时间去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这样就使教材的价值引导偏离了方向。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上是按每课两课时的量编写的,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理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内容逻辑,确定精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课时划分,将相关内容集中到同一课时上。如三年级下册第3课《我很诚实》共有3个话题“诚实与说谎”“请你帮他出主意”“让诚实伴随我成长”。教材编写的逻辑是:第一个话题主要引导学生懂得诚实的内涵,第二个话题是引导学生懂得诚实一定要克服虚荣、胆怯、好胜等心理,第三个话题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诚实及区分生活中谎言与善意谎言在本质上的不同。教师可把前两个话题作为第一课时,第三个话题作为第二课时。课时划分后,就要确定出准确的课时目标,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可以确定为:懂得诚实就是实话实说,不撒谎、不虚假;懂得诚实需要克服胆怯、虚荣等心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诚实还体现在自己做了错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应当主动说明情况,并承担相应责任;懂得谎言与善意谎言在本质上的区别,知道在生活中怎样做到诚实。4/26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分析和认识教材中的生活事件及道德现象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儿童去认识和对待生活中复杂的道德现象,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对教材中涉及的道德概念和生活事件有时会有绝对化的倾向,强调事物的这一面就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道德现象,克服道德认识上的绝对主义和片面性,克服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看问题的倾向。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声”,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说话要小点儿声是讲文明的表现,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说话小点声的情况下,还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不能机械地对待事物和处理事物,如公共场合需要呼救时,就需要大点声,不能因为“要小点声”,而在应当大声时不大声。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很多教育内容都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如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对学生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不能因为强调消除负面影响就否定其正能量的一面。要引导学生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媒体的正面作用,同时懂得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三、要基于儿童立场要基于儿童立场袁遵循儿童的生命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袁强调野对话教学冶与野生长学习冶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巴西教育家弗莱雷5/26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德育课程中的“独白式”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师生间是一种讲和听的线性关系。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双向交流,师生是一种交互关系。对话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遵循了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冥冥尊重每一个人。教师也在与学生对话中受到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对话教学在教学中表现为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创设相应的对话情境,如运用教材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等,实现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之间有意义的互动交流。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引导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学中的对话离不开大量的时间依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速度放慢,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对话情境中,实现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教育即生长。儿童是一个个有生命活力的个体,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唤醒,去激发、去尊重。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建构,从中获得经验的生长。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把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原点”,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远点”,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新的感知相互作用,生成新的感悟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生长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为学生营6/26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儿童搭建思想和行为表达的平台,给学生足够的、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精彩,并主动建构和生长。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可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讨论辩论中生长;可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情境体验和行为演练中得到生长;可设置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辨析是非正误中生长;可设置评价情境,引导学生在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中生长,传统的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为了促进学生生长,教师应学会“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生长性学习还要注意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教室,离开课堂后还能持续生长。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哲学就是让教师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清晰、完善起来,并能在教学时采取恰当的教学行动,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哲理性反思。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第二篇】让生活融入课堂摘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7/26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发展引言:道德与法治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原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联系。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教学核心的课程。因而,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受文本范围的制约,教学时间不能受40分钟的限制,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与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一、课堂生活化,提高认知。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8/26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学生c:……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再现生活,增强认知。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停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为了让学生看清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体会到环境越来越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搜集了不少关于家乡环境的老照片,拍摄了对应的新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把他们如何关爱自己一件事表演出来,体验父母的9/26辛苦,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情油然而生。三、走进社会,践行认知。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此,我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如:在教学打造节水型社会一课时,学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为了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节水意识,自觉行动起来节约用水。我就安排学生课后调查学校和社区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如何做到节约用水?(一周后,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金点子”。)学生a:学校厕所里的水龙头24小时开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学生b:庄稼地干了,农民伯伯浇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建议农民伯伯浇地使用喷灌技术。学生c:可以用生活废水,拖地、冲马桶。10/26同学们知道节约用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事后,他们又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