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波长阻抗变换器的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4波长阻抗变换器的分析摘要:阻抗匹配网络已经成为射频微波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于匹配使得电路中的反射电压波变少,从而损耗减少。同时,匹配网络对器件的增益,噪声,输出功率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微波传输系统,它关系到系统的传输效率、功率容量与工作稳定性,关系到微波测量的系统误差和测量精度,以及微波元器件的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讨论了传输线的阻抗匹配方法,并着重分析了4阻抗变换器,并举例说明了多节4阻抗变换器的优点。关键字:阻抗匹配;匹配网络;匹配方法,阻抗变换器1引言传输理论指出,通常情况下,传输线传输的电压或电流是由该点的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而成的,或者说是由行波和驻波叠加而成的。在由信号源及负载组成的微波系统中,如果传输线和负载不匹配,传输线上将形成驻波。有了驻波一方面使传输线功率容量降低,另一方面会增加传输线的衰减。如果信号源和传输线不匹配,既会影响信号源的频率和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又会使信号源不能给出最大功率、负载又不能得到全部的入射功率。因此传输线一定要匹配。匹配可分为始端匹配和终端匹配。始端匹配是为了使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最大,采用的方法是共轭匹配;终端匹配是为了使传输线上无反射波,使传输功率最大,采用的方法是阻抗匹配。2.匹配理论2.1共轭匹配共轭匹配的目的是使信号源的功率输出最大,这就要求传输线信号源的内阻和传输线的输入阻抗互成共轭值。假设信号源的内组为gggjXRZ,传输线的输入阻抗为inininjXRZ,如图1.1所示。则ginZZ即ginginXXRR,图1.1共轭匹配满足共轭匹配条件的信号源输出的最大功率为:gggggRERREP8421222max2.2无反射匹配无反射匹配的目的是使传输线上无反射波,即工作于行波状态。需要使信号源内阻及负载阻抗均等于特性阻抗,即0ZZZLg实际中传输线的始端和终端很难做到无反射匹配,通常在信号源输出端接入隔离器以吸收反射波,而在传输线与负载之间使用匹配装置用来抵消反射波。图1.2无发射匹配隔离器又称单向器,是非互易器件,只允许入射波通过而吸收掉反射波,使信号源端无反射,以稳定信号源的工作状态。2.3阻抗匹配的方法阻抗匹配的方法是在负载与传输线之间接入匹配器,使其输入阻抗作为等效负载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等。信号源隔离器匹配器负载图1.3阻抗匹配匹配器是一个两端口的微波元件,要求可调以适应不同负载,其本身不能有功率损耗,应由电抗元件构成。匹配阻抗的原理是产生一种新的反射波来抵消实负载的反射波(二者等幅反相),即“补偿原理”。常用的匹配器有4阻抗变换器和支节匹配器。本文只介绍4阻抗变换器。2.3.14阻抗变换器4阻抗变换器由一段特性阻抗为01Z的4传输线构成。如图4所示,图1.44阻抗变换器假设负载为纯电阻,即LLRZ。则有:LLLinRZjRZjZRZZ201010101)4tan()4tan(为了使0ZZin实现匹配,则必须使LRZZ001由于无耗线的特性阻抗为实数,故4阻抗变换器只能匹配纯电阻负载。若LZ~0Z0Z匹配器0ZLLRZ01Z4inZLLRZ当LLLjXRZ为复数时,根据行驻波的电压波腹和波节点处的输入阻抗为纯组:  0in0max,KZRZRm可将4阻抗变换器接在靠近终端的电压波腹或波节点处来实现阻抗匹配。若4线在电压波腹点接入,则4线的特性阻抗为:00001ZZZZ若4线在电压波节点接入,则4线的特性阻抗为000001ZKZKZZZ单节4阻抗匹配器的主要缺点是频带窄。当工作波长为l0时,40l,对单一工作频率0f,当RZZ001可实现匹配,即0ZZin。当工作频率'f偏离0f时,0'0,2,44ZZllin。0,而是:0010101001010100tantantantanZljRZljZRZZljRZljZRZZZZZinin图1.54阻抗变换器示意图把RZZ0201代入得:LZ~0Z01ZRinZ40lminllRZjZRZRtan2)(000(1)200sec211ZRRZ(2)在中心频率附近:2242'00'l则sec从而cos200RZZR(3)当0,相当于0l,此时阻抗变换器不存在,最大。00maxZRZR(4)由(3)、(4)可画出随(或f)变化的曲线,曲线作周期为的变化。设允许m,则其工作带宽对应于限定的频率范围。由于偏离2时曲线急剧下降,故工作带宽很窄。图1.6单节4变换器的带宽特性当m时,则通带边缘上的值为m1、m2,且由式(2),有)(12arccos020ZRRZmmm通常用分数带宽qW表示频带宽度,qW与m有如下关系mmmqfffW422)(012012对于单一频率或窄频带的阻抗匹配而言,一般单节4阻抗变换器提供的带宽能够满足要求。但若要求在宽带内实现阻抗匹配,就必须采用双节、三节或多节4阻抗变换器。2.3.2多节4阻抗变换器多节4阻抗变换器是由许多长度相同(在中心频率上是41波长)、特性阻抗不等的均匀传输线所构成的。各传输线特性阻抗呈阶梯变化,阶梯上的反射在输入端相互抵消,只要阶梯阻抗变换变化的足够慢,就能保证足够的带宽匹配。对于一阶阻抗变换器如图图1.7单节4阻抗变换器由上文所述知,特性阻抗01Z为,LRZZ001对于2节网络如图图1.8二节4阻抗变换器同理可得LinininRZZZZZZ2022022011由上式消去1inZ和2inZ后可得00201ZZRZL对于3节网络,如图图1.9三节4阻抗变换器则同理可得LinininininRZZZZZZZZZ203332022022011从式中消去1inZ、2inZ和3inZ后可得LRZZZZ0020301对4节网络,如图图2.1四节4阻抗变换器LinininininininRZZZZZZZZZZZZ20444203332022022011从上式消去1inZ、2inZ、3inZ和4inZ,整理得004020301ZZZRZZL由以上同理可得对于5节网络,有LRZZZZZZ00402050301对于6节网络,有0060402050301ZZZZRZZZL……由以上可以归纳以下公式:2!12!10212.,niniLiinRZZZ为奇数21210212.,niniiLinZZRZ为偶数对归纳公式的证明证明:当1n时,公式成立。假设:当kn时,公式也成立,即LkinkininininRZZZZZZZZZ2032022022011成立。当1kn时,有LkinkinkkinkininininRZZZZZZZZZZZZ220112032022022011从上式中从下往上逐个消去iniZ1,2,3,,,1kki,即可得到结论公式,即1kn时,公式也成立,故得证。3关于阻抗匹配的思考3.1阻抗匹配的作用(1)匹配时传输功率最大,功率损耗最小;(2)阻抗匹配可改善系统的信噪比;(3)功率分配网络(如天线阵的馈源网络)中的阻抗匹配将降低幅度和相位的误差;(4)阻抗匹配可保持信号源工作的稳定性;(5)阻抗匹配可提高传输线的功率容量(KZUPbrbr0221)。3.24阻抗匹配器的应用举例例:已知一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0Z,负载为016ZRZLL,则:(1)如果用一段4线实现匹配,求:该段线的特性阻抗01Z为多少,反射系数12为多少?(2)如果用三段4线实现匹配,求:每段线的特性阻抗nZ0为多少,反射系0数n2为多少?解:(1)由式LZZZ001代入初始条件016ZRZLL,得:0014ZZ则,反射系数为:534400000010012ZZZZZZZZ(2)由式子LinininininZZZZZZZZZZ203332022022011代入初始条件016ZRZLL,得:oZZZZ020301401Z、02Z及03Z的取值有多种情况:若取0012ZZ、0024ZZ、0038ZZ,则可得:3122000000100112ZZZZZZZZ31242400000102010222ZZZZZZZZ31484800000203020322ZZZZZZZZ由结果知,多节4阻抗变换器将反射分摊到各级,这样就使各级的反射都不大,降低了对传输线参数需求。此方法会是利用4线的反射来抵消LZ的反射,则入射波和反射波将会叠加,这就会引起电压和电流波腹升高。电压波腹升高会导致负载击穿,造成全反射;电流波腹升高产生大量的热使线烧断。结束语前面介绍了传输线阻抗匹配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匹配方法。应当指出,匹配的方法和匹配器的形式是很多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采用。同时应明确阻抗匹配的重要,在设计时应注意。致谢这篇论文的完成,首先应归功于任课老师。他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论文。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老师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其次要感谢黄河科技学院图书馆,它为我提供了大量资料和数据,使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另外还得感谢我的同学,在写作的过程中给我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和建议!参考文献[1]盛振华.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吴万春,梁昌洪.微波网络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3]POZARDM.POZARMicrowaveEngineering[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谢处方.电磁与天线.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黄宏嘉.微波原理.北京:科技出版社,1983[6]R.E.Collin.微波工程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1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