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详解Page1Page2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一、代词常见的代词:之、其、何、若。二、介词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必与所带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Page3三、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四、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常见的副词:其、乃、且。五、助词:是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包括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助词、句末语气助词等。常见的助词:所、也、者、之、乎。Page4种类古汉语代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吾、舍、予、朕我、自己复数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侪我们、我们这些人第二人称单数尔、而、若、乃、女、汝你复数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你们、你们这些人敬称陛下、大王、公、卿、子、先生、足下您第三人称单数之、彼、伊、厥、渠、其他、它、她、他(它、她)的复数同单数他(它、她)们、他(它、她)们的Page5种类古汉语代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指示代词近指此、是、斯、兹、之、夫这、这种、这个、这里然、尔、偌、恁如此、这样远指彼、夫、其那、那个、那里、那些旁指他、人别的、旁的虚指或、某有的、有人、有些、有时、某某无指莫、无、罔、靡没有谁、没有什么Page6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谁、哪一个问事物何、曷什么问处所安、焉哪里问情况原因安、焉、何、曷、胡、乌、恶、奚、盍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不问数目几、几何、几许几、多少Page7副词简表Page8种类古汉语副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时间副词初、方、将、且、既、业、昔、囊、曾、尝、向、素、适、即、旋、猝(卒)、俄、立、忽遽、暂正在、将要、已经、从前、曾经、向来、立即、突然、不久、一下子等程度副词极、甚、颇、略、少、殊、至、尤、良、绝、益、愈、弥、倍十分、很、大略、稍微、尤其、更加等范围副词皆、咸、俱、举、一、悉、凡、总、全、仅、唯、独、特、直、只、但都、全、所有的、仅仅、只有、只等Page9种类古汉语副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语气副词表肯定必、固、诚、良、信、务一定、本来、的确表否定不、弗、未、勿、毋、无(亡)、靡、莫、罔不、不要、没有表推测殆、其、或、庶、几、庶几、约、似大概、或许、差不多、几乎、大约、似乎表谦敬请、谨、窃、忝、辱、敢、幸请求、私下、幸而等频率副词再、迭、频、数、又、复第二次、再一次、频繁、屡次等Page10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返回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劝学》)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师说》)Page11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Page12(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与蔺相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Page13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Page14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Page15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内,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Page16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3)用作动词。可译作“往”“至”“到……去”。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史记·淳于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Page17小结:Page18练习巩固1.下列句中的“之”和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宋何罪之有?A.我见相如,必辱之B.不知将军宽之至此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句读之不知Page192.下列句中的“之”已按意义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水旱不能使之饥②晏婴,齐之习辞者也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④虽鞭之长,不及马腹⑤何以令之有妻⑥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居顷之,其母之死,吴起终不归⑧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⑨吾有老父,身死则莫之养也⑩久之,秦召燕王A.①③/②④⑧/⑤⑥/⑦⑨⑩B.①⑥⑨/②⑤/③⑦⑧/④⑩C.①④/②⑤⑨/③⑧/⑥⑦⑩D.①⑤⑨/②⑥/③④⑧/⑦⑩Page20Page21二【其】1.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与蔺相如》)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Page22(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其破璧”作宾语)(《廉颇与蔺相如》)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译: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Page23(3)活用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自己)”“我的”。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们一起(出洞)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了。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译: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4)活用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例: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Page24(5)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译:不嫁给这样的好郎君(的话),往后你打算(说)什麽呢?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与蔺相如》)Page25(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③其一犬坐于前。(《狼》Page262.用作副词,表多种语气:(1)表示强祈使婉商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②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史记·甘罗》)译:现在我在这里出生十二年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③汝其勿悲!(《与妻书》)Page27(2)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译: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表示期望语气,译为“一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Page28(4)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难道这是真的吗?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Page29(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译:假如是这样的话,谁能阻挡得了他呢?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译:如果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并不是天资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的专注啊,难道(还是)别人的过错?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小结:Page30比较下列各句中的“其”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③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⑥尽其肉,乃去⑦饥寒切身,慈母不能保其子⑧其皆出于此乎⑨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所至极邪⑩其言简而明,信而通A.①②④⑤⑥相同,③⑨相同B.①③⑤⑦⑨相同,④⑧相同C.②③⑤⑥⑦相同,④⑩相同D.④⑤⑥⑦⑩相同,⑧⑨不同Page31Page32三【而】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③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Page332.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Page34(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Page35(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Page36(4)表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