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二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试题汇编精华题【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8页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复习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10.0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B.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而山不加增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渔者歌曰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舜发于畎亩之中D.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行拂乱其所为B.改容式车C.往之女家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对选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开篇一连用六个事例,举例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B.此文先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C.本文认为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有主客观两方面条件,分析明确。D.此文说理爱用排比句,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气势和说服力。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意识的危害性。C.文章开头先用六位明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D.文章最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6.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者又从人客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B.论证严密,首先从国家灭亡之理说起,再论造就人才,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论证深刻。D.这篇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解说,阐述全面深刻。【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A【小题4】A【小题5】B【小题6】C(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第2页,共8页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是()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8.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往送之门,戒之曰(谨慎)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答案】【小题1】C【小题2】A阅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9.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老人)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10.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方/七百里B.惩/山北之塞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投诸/渤海之尾11.下列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12.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1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第3页,共8页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14.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C【小题4】B【小题5】B【小题6】B【小题7】C(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16.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17.下列加横线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8.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D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第4页,共8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9.下面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20.下面翻译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B.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C.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受苦)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21.下列加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劳其筋骨B.饿其体肤C.空乏其身D.曾益其所不能22.下列加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B.衡于虑C.入则无法家拂士D.而后喻2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忙。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士”是指读书人。B.“行拂乱其所为”与“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是同音字。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D.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早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B.本文在论述早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小题1】A【小题2】D【小题3】D【小题4】D【小题5】B【小题6】C【小题7】C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5小题,共975.0分)26.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五色交辉..______②晓雾将歇.______③夕日欲颓.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第5页,共8页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答案】交相辉映;消;坠落;C答案:(1)①交相辉映②消③坠落(2)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3)C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