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单元的课时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这部分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都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三、说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2.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3.经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掌握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4.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指导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四、说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阅读自学”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容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根据比的性质填空。(1)2∶7=14∶()=()∶14(2)4∶5=20∶()=()∶202.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各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1)2∶5和8∶15(2)0.4∶2.5和4∶25[设计意图]两个题目都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关,为新知识的学习找到了切入点。板块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师:请你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4∶58∶10)【学情预设】可以组成比例,4∶5=0.8,8∶10=0.8,比值相等,所以4∶5=8∶10。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师:在4∶5=8∶10这个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内项。师: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看看教科书第41页上面的一段文字。(板书两个比例:2.4∶1.6=60∶40=)【学情预设】学生对于指出第一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会很轻松,对于第二个比例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内项与外项正好形成交叉关系。【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比例,明确四个项及每个项的位置都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因而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是不变的。(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自主发现并猜想。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三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三个比例:4∶5=8∶102.4∶1.6=60∶40=)【学情预设】预设1:4×10=40,5×8=40,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预设2:2.4×40=96,1.6×60=96,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预设3:3×15=45,5×9=45,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2.验证猜想。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进行验证?(举例验证)活动要求:(1)小组内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2)通过举例验证,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写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然后在小组内交换验证: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如果发现不是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原因,通常是比例写得不对或者计算出错。3.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4.完善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或=,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师:我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写成3∶0=4∶0吗?【学情预设】预设1:3×0=0×4,符合比例的基本性质。预设2:不可以,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除数不能为0。预设3:如果把它写成分数形式,分母都是0,是没有意义的。师生一起总结并板书:a∶b=c∶dad=bc(b、d均不为0)【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对这个基本性质进行验证,抓住关键词“积”。(三)、沟通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师: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大家再想一想比和比例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我们来梳理一下。小组内讨论、梳理,教师指导。汇报交流。【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从意义、项数、基本性质几个方面来梳理总结。(学生表述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表述得完整些。)【设计意图】比和比例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分属于不同的知识领域。整体进行梳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三)怎样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预设生:a∶b=c∶da×d=b×c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用比例的意义之外,还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就看两外项之积与两内项之积是否相等,这种方法判断更简单。[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流程:观察——探究——发现——总结,无形中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板块三、小结1.教材41页“做一做”。2.教材43页第5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六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延续上一节课的比例的意义来教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完成后进行反馈;然后再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计算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探究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开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在课堂中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对于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够具体,以至会在拓展训练时出现误差,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