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的课时内容《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课时内容。教材先安排了一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图,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三、说教学重难点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重点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教学难点四、说学情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自学能力和摆弄图形的动手能力。他们对三角形确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会画三角形,也会摆三角形,也能根据教师的具体安排去进行动手操作。但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五、说教法本课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并组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把动作的逻辑内化为思维的逻辑,为学生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经验,帮助学生系统化学习知识。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演示三角形的画法。提问: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提问意在让学生回忆起构成三角形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学生和老师一起做拼三角形的游戏。这一环节在黑板上进行,这时老师如愿以偿地摆成了三角形,学生却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怎么也不能摆成三角形。换个学生和老师比,他就会提出和老师换小棒的条件来,这样学生就胜了。通过这样的比试,学生就会发现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长短有关。【设计意图:在这个游戏,小棒的长度没有规定,教学既无刻意“安排”,也未设置“陷阱”,力图真实自然,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然生成的结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再思考。】板块二、探究新知本环节为学生搭建实验探究的平台。实验1:摆一摆,想一想这次实验以4人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要求从2—14厘米长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选两根,与固定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能否摆成。并边摆边填表记录结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样的长度关系能够摆成三角形。这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通过实验1对三角形边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浅的认识,加之猜想和合作讨论,可能在表中填写如下数据(见课件)。此时,我着重请在实验1中用3根小棒没有摆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谈一谈,这一次是依据怎样的想法来摆三角形的。学生可能会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老师,上次我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间连不起来。这次我把较短的一根换成稍长一些的一根,使得较短的两根合起来比第三根小棒长的时候,就可以摆成三角形了。也可能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老师,我刚才之所以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刚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这样中间都顶不起来了,这时只要把最长的这根换成较短一些的,就能摆成三角形。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能会初步得到一个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摆成三角形。为了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安排下面第三个实验。实验2:摆一摆,算一算本次实验,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和结论。问题1:是不是只要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问题出来后,学生可能陷入了认知矛盾冲突,不置可否。此时,我及时从表中选出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数据(1、7、10)反问学生:10厘米的小棒和1厘米的小棒相加长度大于第三根7厘米的小棒,怎么还是摆不成三角形?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发现的秘密?然我们继续动手合作去发现吧!问题2:将你表中每组的3个数据,分别两两相加,再与第三个比较,看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比较,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发。我用课件举例一组数据的算法,如3+810,3+108,8+103。让学生照着做。最终学生在比较分析计算的数据和电脑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结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就能摆成三角形。教学至此,难点得以突破,获得完整的认识。【设计意图:在问题引导的设计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图扣住要害,抓准本质,用两个简洁的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最终解决问题的“脚手架”。】通过以上三次实验,学生在操作、猜测、计算和思考中,对于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该到教学总结提升的时候了。这时我对学生说:在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里,小棒被看成了三角形的边,如果直接画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边有怎样的关系吗?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启发吗?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并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继续谈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究的知识——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板块收看、自主运用,巩固深化。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我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中达到熟练。1.辨一辨: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教材练习十四第4题)。2.写一写:自己写3组数,每组数有3个,构成三角形三边的长。3.想一想:李叔叔买回一根12米长的木料,准备截成三段,做成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条边正好是整米数,那么他做成的三角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学会有序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等多方面作用】七、说板书设计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a+bca+cbb+ca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建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厚。2.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形式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3.本节课,两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动手搭建三角形的活动时,第二次是在验证猜想的活动时,小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享有发言权,并能及时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疑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会了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