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与课件同步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张中丞传后叙(与课件同步)教案9、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文体和“叙”的特征2、辨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了解文学家韩愈其人、其作品及其文学成就。4、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叙事与议论)。5、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6、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的形象特征。7、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和衬托写法,分析其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2、积累文化知识:作者及作品。3、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批注法、赏析法;自制PPT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喜欢读传记:爱英雄人物,做好汉男儿,这是我们有志青年的追求。《张中丞传后叙》一文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做的一篇叙,是一篇后叙。读起来让人血脉贲张,豪气顿生。年轻人特别要受到精英人物的精神滋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内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集》。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有着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所以,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生平经历: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石鼓歌》等。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传世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名人轶事】华山“韩退之投书处”趣事游人游览华山,都会注意到苍龙岭上的摩崖石刻“韩退之投书处”几个大字。相传韩愈当年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山。【传记文学】概念:记载人物事迹以传于世的文体?“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基本特征:1、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2、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3、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分类:标准有内容和作者两个。1、史传:纪传体正史中的人物传记。《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2、杂传:单独成书的类传。《列女传》3、散传:一人一传,但不单独成书,以单篇流行,或散见于各家文集中的个人传记。包括传状、碑铭、自序等。4、专传:一人一传,单独成书的中篇以上个人传记。5、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6、自传:由自己写的。7、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关于“叙”】叙(序)和引言、跋、:1、叙(序),一般写在书或文的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议论叙事兼有之。2、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3、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为张许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叙事并重,笔法灵活。【人物介绍】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玄宗开元末年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又调真源县令。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变,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孤城,被围经年,终因兵尽粮绝,援兵不至,与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36人同时殉难。中丞是朝廷加封张巡的官衔。《张中丞传》即《张巡传》,唐李翰撰,今佚。《张中丞传后序》是对《张巡传》的补充。【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次年,叛军又攻据长安,玄宗逃往四川,其子肃宗逃往灵武。在叛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唐朝官吏纷纷逃跑或投降,但也涌现出一些坚持抗战、宁死不屈的英雄,领导雎阳保卫战的张巡、许远,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张巡,原为真源县令,在上司谯郡太守投降敌人后,帅兵入守雍丘,叛军数万来攻,张巡英勇拒敌,屡战屡捷。继而转移阵地,驻守宁陵。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以重兵猛攻雎阳,应太守许远的请求,张巡率部自宁陵前往救援,与许远合兵共守雎阳,担负军事指挥的重任,而许远则主管粮草供应等后勤工作。守城初期,张巡率南霁云、雷万春等战将奋勇杀敌,重创叛军,连敌方主将尹子奇也被南霁云射中左目。但是,后来敌人不断增兵,城中粮食渐少,伤亡增多,处境极度艰难。张巡派南霁云突出重围,前往临淮,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救。贺兰拥兵自重,不肯出师。南霁云转至宁陵,获三千援兵,冲入雎阳城后,仅余千人,而叛军攻势越来越猛,城中陷于绝境。当时,除贺兰进明外,谯郡许叔冀、彭城的尚衡等都有军事实力,却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据《资治通鉴》记载,雎阳城内粮食告罄,张巡、许远与士卒同食茶纸,“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继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到了十月,叛军从许远所分守的西南方攻入,雎阳遂告陷落,张巡与部将三十六人一同殉难。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后亦遇害。张、许坚守雎阳,蔽障江淮财赋之区,且为唐朝军队重整旗鼓,发动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雎阳城破三日之后,唐朝援兵赶到了,后十日,洛阳即告收复。张、许殉国后,那些为叛军的淫威所震慑的文武官吏,为了替自己逃跑和投降的可耻行径辩解,反而散步流言蜚语,指责张、许不该死守雎阳,应转移阵地,声言与其吃人,不如保全人命,等等。张巡的友人李翰当即写了《张巡传》,上呈肃宗,褒扬张巡的忠义。李翰还撰有《进张中丞传表》,充分表彰张巡等死守雎阳的业绩,指出雎阳出现人吃人现象,实出无奈,并非有意,为受誣的英雄作了有力的申辩。到了代宗大历年间,又有人议论所谓许远后死的问题,重新刮起污蔑抗敌英雄的歪风。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以谣传为信,上书:“父巡与雎阳太守远各受一面,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故远心相背,梁、宋人皆知之”,“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代宗令百官议论此事,结果认为许远为雎阳主将,被叛军押往洛阳报功,故死于张巡之后,无可非议,张、许同为忠烈,不可妄加轻重。可是,在张、许殉国五十年后,对许远后于张巡而死的问题,社会上仍有议论,藩镇割据势力想通过对英雄的中伤,制造分裂的舆论。【写作意图】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韩愈写作本文的意图就是为了说明事实真相,歌颂英雄,驳斥流言,颂扬正气,打击邪恶。本文完美地体现了韩愈的为人及为文的风格,疾恶如仇,力排众议,表明了作者对忠臣烈士的景仰之情。感情充沛,叙事与议论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解读】第一段: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译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小结: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重点词解:1、恨:遗憾。2、阙:通“缺”,缺少,不足。第二段:原文: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译文: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也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分析:对许远在睢阳之战中的表现以及他和张巡的关系做了一个总的评价。结论是,许远的死和张巡的死在性质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死的时间有先后罢了。许远——忠于国家,毫无私念,以大局为重原文: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译文: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认为许远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分析:提出问题,以便后文进行驳斥。本句写后人受流言蜚语的惑乱,对许远的误解。原文: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