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院基层党建与志愿服务融合情况的调研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医院基层党建与志愿服务融合情况的调研报告2017年,国家卫健委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重点提出应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大力推行医院志愿者服务发展,并将开展实践情况纳入考核指标。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这是在党的十九大要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基础上,作出的更加具体明确的工作部署。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公立医院志愿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时,我国的医院志愿服务还面临很多难题与困境,如招募对策受限、管理体系有待加强、相关机制不健全等。开展好医院志愿服务,要从公立医院党建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保障等各方面入手,通过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医院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整体质量的全面跃升。**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上海市首批志愿服务基地之一。本次调研主要对象为**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医务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共计420人,回收有效问卷411份。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参与服务的影响因素、党组织对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个人对组织的期待、对医院志愿者工作的意见或建议等20题。通过调查研究,有助于分析志愿服务工作中的挑战与不足,探索党建引领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构想。一、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志愿”实现志愿服务体系的引领与拓展(一)发挥党员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目前,**医院志愿者服务中心有1658名注册党员志愿者。调研中,96.5%的党员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74.5%的人认为,志愿服务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党员参与对提升组织积极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另外,20年以上党龄的党员全部参与过志愿服务,10-19年党龄的党员参与率达87.8%,10年以下党龄的党员参与率达78.0%。今后,需提升年轻党员尤其是新党员的志愿服务参与率,从体制、机制各方面创造条件来提升其获得感和价值感。(二)发挥党支部对社会志愿者的引领作用。调研中48.7%的人认为,基层党支部的组织领导很重要。目前,志愿者服务中心有近600名社会志愿者组成了导医导诊、病房探访、乐器演奏、义剪服务等志愿者队伍。以志愿者队伍为单位成立党支部,既可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团结凝聚作用,为队员们创造“家”的归属,更为社会志愿者队伍的自我完善和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发挥区域化党建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作用。根据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和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精神,区域化党建已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医院会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市作协、市科协、上海电视台等共10家单位党组织,组建了“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联席制度;与上海市科协、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等7家单位建立红色科普联盟。依托区域化党建成果,志愿者活动与区域内社区、街道、学校、企事业单位对接,发挥医学所长,创新服务形式。例如:组织党员医学专家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讲座;为社区广大居民、企业白领提供急救培训、医学科普;走入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健康支持等。同时,依托“引进来”的形式,邀请共建单位成员来医院开展志愿服务。例如:病房探访、节日表演、导医导诊等。既盘活了区域内志愿服务活动的资源,丰富了志愿服务形式,又打通了医院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社会大众享受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二、坚持党的领导,以“社工+志愿”实现志愿服务体系的科学管理(一)依托专业部门管理志愿者工作。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最本质特征和政治保证。2014年,为响应上海市《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医院成立社工部并与精神文明办公室合署办公。在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形成了“社工+志愿者”的专业管理框架。由社工部统筹“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工作;同时指导每支志愿服务队在队长、副队长、秘书和管理员组成的管理小组带领下自主运行,完成项目申报、活动招募、经费管理、时长记录等事宜,有效保证了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在本次调研中,82.1%的人认为需由专职部门来管理医院的志愿者工作,这也体现了志愿者对专业部门管理的需求。目前,志愿者服务中心每年接收志愿者超5000人次,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为了常态化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在党委领导下,医院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志愿者服务中心章程》《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志愿者管理细则》等,明确规定了志愿者及团队的职责和权益。在调研中,志愿者对整体布局较满意,对规章制度、报名途径、效果评估等评价很高。但同时,我们发现“常态化的活动组织机制”“岗前培训”和“激励表彰机制”需进一步改进。首先,让人欣喜的是,90.3%的人愿意成为长期志愿者。医务人员的服务周期倾向于每月1次或每季1次;社会爱心人士倾向于每周1次,康复患者倾向于每月1次。预示着常态化活动的组织,要根据不同人群来区分或采用线上线下的灵活方式来实现,也可通过收集需求、组织派单的形式来对接,切忌志愿服务活动的“节日化”和“形式化”。其次,志愿者培训不能“走过场”而是要重质量。目前,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包括医院概况、文明礼仪、院感安全等,但对于许多大医院来说,志愿者一上岗“实操”就会发现培训内容不够用,甚至在直面患者“挑战”时倍感压力。针对上述情况可用多轮次的实战培训来破解:通过志愿者分享经验、资深志愿者答疑解惑、整理共性问题汇编成册等方式,帮助大家尽快度过适应期。再次,合理的“激励及表彰机制”促进志愿者团队更健康地发展。依据志愿服务时长、服务质量等每年给予志愿者星级评定。通过宣传志愿者的优秀事迹、推荐志愿者参加院级以上的先进评选,让志愿者感受自身价值,明确成长方向。三、立足职业特色,以“专业+志愿”实现医务志愿者的凝聚与参与(一)以专业细分来定制医务人员的志愿服务项目。调研中发现,以职业来分,医护和医技人员更愿意参加“义诊或健康咨询”和“医学科普”,分别占总人数的51.3%和43.3%;行政后勤人员更愿意参加“导医导诊”和“病房陪伴”,占总人数的47.5%;以职称来分,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更倾向于“医学科普”,占总人数的50.0%,而初级和中级的医务人员更倾向于“义诊或健康咨询”,占总人数的38.4%。由此可见,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希望为服务对象带来切实帮助,所以倾向于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而行政和后勤人员可在就诊高峰期安排至门急诊提供就诊协助或开展病房陪伴、情绪疏导等服务。(二)以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医务人员加入。2022年起,**医院成立了11个有影响力的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分别由院党委领导各职能部门管理运行。包括由医务专家领衔的“**之爱”志愿服务项目,由青年医务人员组成的“蓝小医”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由护理人员组成的“**守护”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项目,由临床医学院医学生组成的“瑞警医心”志愿服务项目,由持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医务人员组成的“心之翼”志愿服务项目和关爱大病员工的“爱·益”志愿服务项目等,目前已有近700名医务人员加入。项目间资源共享,既有“个别行动”也有“团体活动”,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医务人员可同时加入好几个团队。织密了志愿服务爱心网,也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路径模式。在调研中,有91.3%的人知晓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其中67.1%的人已在服务中,参与度可进一步提升。四、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志愿”实现社会志愿者的有力补充社会志愿者已成为医院志愿服务强有力的补充。以**医院为例,目前共有564名社会志愿者活跃于各条战线。包括门急诊导医志愿者、音乐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还有诸多康复病友组成的“**之友”志愿服务团队。有人已服务了近12年约5300小时,还有志愿者在重病康复后仍回到岗位贡献了近8年约2400小时。如何团结凝聚好这些社会志愿者,为服务社会、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相关研究发现,参与的志愿活动与其自身动机相匹配的志愿者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并且志愿者会偏向性选择能够满足自己的动机的志愿活动。动机越强的志愿者会主动地追求动机需要的满足并因此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医学生最希望接触临床(53.7%)、其他学生希望提高沟通能力(74.1%)、康复患者擅长以病房探访志愿者的身份现身说法(46.1%)、中青年希望“社会交往”(37.0%)、老年人希望缓解“看病难”和“孤单”(66.1%和57.6%)。志愿者管理部门要精准对接社会群体的不同参与动机,帮助志愿者在愉快的工作氛围中获得成长,从而进一步提升组织黏性。五、培育优质文化,以“文化+志愿”营造志愿服务体系中的善爱氛围(一)将“员工关爱”志愿服务项目做实做好。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45.3%的医务人员希望加入员工关爱队伍中,“爱·益”员工互助志愿服务项目深入人心。该项目受院党委领导由工会发起,职工自愿报名作为互助志愿者,发挥个人专业特长,为罹患大病、重病的本院职工提供医疗咨询、同伴教育、生活帮扶等服务。本项目创立2年来共帮助数十位本院患大病职工。在后续工作中,可在保护患病员工隐私的基础上加大宣传以吸纳更多职工参与,从关爱身边人做起,为患大病、重病职工撑起“保护伞”,在院内形成互帮互助、爱流涌动的友好氛围。同时,要注意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二)创造社会各界尊重、爱护志愿者的善爱氛围。虽然志愿者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许,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免不了志愿者不被尊重和公平对待,或被当成免费的劳动力,导致一些志愿者的热情在“尴尬服务”中消耗殆尽。构建医院志愿者文化对于形成稳定、忠诚的志愿者队伍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在院内宣传志愿精神。运用医院官微、院报、精神文明大会等载体大力宣传志愿精神和优秀志愿者事迹,提升医务人员尊重、爱护志愿者的意识。其次,除了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服务条件和环境外,定期组织志愿者恳谈会、表彰大会、参观活动和志愿者成长项目,带领志愿者共享医院发展与医学进步,使志愿者感受到被需要、被认可,从而更积极地为医院各项工作建言献策。再次,推出形式新颖、容易兑现的志愿者关爱项目。例如:推出“时间银行”志愿者关爱项目:志愿者将志愿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需要时提取可兑换成医院关爱及福利,包括停车时间、文创产品、健康体检或就诊的绿色通道等,对年满75周岁的荣誉志愿者给予特别关爱和照护。从“及时兑换”到“长期关爱”时时处处地将志愿服务从单向奉献转向互助关爱,吸引更多志愿者投身到关爱患者的行动中,给自己希望与信心,给别人善爱与帮助,燃起全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