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文本40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济宁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新能源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和《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科学推进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特制定《济宁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发展基础、发展形势、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发展布局、重点工程、环境与社会影响分析和保障措施7个部分,涵盖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与储能等重点领域。《规划》基准年为2017年,规划期为2018—2022年,规-3-划范围包含全市域。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大力培育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延伸,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应用模式不断创新,新能源产业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口径新能源开发利用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达4%左右。1.新能源生产制造新能源产业生产制造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体系日臻完备,发展态势日趋良好。目前,已在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集热装备、逆变器与无功补偿器、智能微网、储能电池等领域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逐步形成了以微山、邹城、曲阜、汶上、金乡、兖州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以润峰电力、中晶新能源为代表的光伏组件,以新风光电子为代表的高压变频器、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以九合电器、华尚电器为代表的智能配电变压器,以德朗能、衡远新能源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以圣阳电源、润峰新能源为代表的储能设备,以曜晖太阳能、华春太阳能为代表的太阳能集热装备,以启锐丝为代表的金刚石线生产线等呈现较好发展势头。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待发,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年产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机等可达2万台;比亚迪等一批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或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招引工作加快推进。-4-2.新能源开发应用围绕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加快推进新能源推广应用,开发应用呈规模化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底,我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9.54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的8%,比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发电57.71万千瓦,风电24.6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2万千瓦。50万千瓦国家级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并网运行。鱼台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运行良好,嘉祥、汶上、梁山等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有序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已投产的项目处置能力达全市清运量的近30%。济宁餐厨废弃物处理厂日处理餐厨垃圾100吨,年可生产生物天然气约150万立方米。地热能采暖初具规模,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面积达467万平方米,以微山龙舜小区、汶上中都尚城、曲阜圣城广场、金乡太阳花园等为代表的地源热泵项目运营良好。太阳能热利用加快推进,全市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达1480万平方米。废弃秸秆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得到大力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约7万吨。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电动汽车保有量17780辆,已建成充电站80座,充电桩约1400个。3.新能源技术创新积极顺应能源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建有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山东分中心,拥有新能源汽-5-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圣阳电源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CNAS认证实验室、省级高能环保铅酸蓄电池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储能系统支撑的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研究”项目列入山东省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新兴产业)计划,“高安全、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单体技术”项目列入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润峰电力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光伏组件通过了国际国内多项权威认证,产品关键技术指标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7%,25年内衰减率≤20%。新风光电子建成变频调速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电力电子与变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中晶新能源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0多项,拥有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4.新模式与新业态新能源产业与城镇、乡村元素加深结合,与互联网、先进信息技术加速融合,涌现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金乡耀盛、华能微山、华电汶上等“农光互补”项目建成投产,推动“农光互补”呈规模化发展态势。国阳、鑫能、晶科等“渔光互补”项目充分利用塌陷地资源,为塌陷地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中晟将光伏电站与渔业养殖、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了光伏发展新模式。中晶新能源、润峰电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助推户用光伏和光伏扶贫推广的同时,逐步建立“智慧光伏”服务产业。济宁高新区共享电动-6-汽车投入使用,通过新能源汽车与分时共享模式的结合,为市民出行提供更便捷、更健康的全新交通解决方案。(二)资源条件从新能源发展的资源条件看,我市不仅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资源分布均衡,而且作为外电入鲁通道城市,电网较为发达,新能源就地消纳便捷,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在太阳能资源方面,全年辐射总量4600—5600兆焦/平方米,年均日照2300小时以上,有效利用小时数1100小时左右。参照《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QX/T89-2008),我市太阳能资源属于III级地区,太阳能资源条件较好。在生物质能资源方面,我市作为全省重要的农业和养殖大市,生物质资源丰富。全市农业用地面积77.2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9.04%,主要以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秸秆总量达780万吨/年。年生活垃圾产量近200万吨。畜禽粪便每年产量达1800万吨。市政污水处理能力约100万吨/日,处置污泥能力约1500吨/日。在地热能方面,我市南部地处鲁西南潜隆之济宁凹陷,属层控岩溶裂隙型层状热储中低温地热田,奥陶系灰岩热储地热资源总量为3.4亿吉焦,折合标准煤1170万吨,储量较为丰富。(三)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产业取得较好发展,但同时存在产业底子薄、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主要体现在:-7-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总量规模小。从产业链看,我市虽已初步形成太阳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发展体系,但行业影响力较弱,光伏组件竞争优势逐步减小,新能源汽车以低速电动车为主,智能电网规模化态势尚未形成。全市全口径新能源开发利用占能源消费量比重仅4%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开发应用发展快,与生产制造未形成良性互动。我市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装机规模比2015年增加40.72万千瓦,太阳能光热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持续增加,但长期以来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应用、轻产业的倾向,应用与制造未能互动发展,致使新能源装备制造总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少,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尚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新能源龙头企业,没有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缺乏类似协鑫、阳光电源、特变电工等新能源装备龙头企业,缺少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部分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对外依赖较大,技术研发投入相对较低。产品配套协作能力不强,新能源产业集聚化态势尚未全面形成。二、发展形势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能源领域技术不-8-断创新,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传统发展路径面临转型升级。我市具备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新能源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力把握机遇、破解瓶颈,实现新能源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从国内看,我国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趋势不会改变,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党的十九大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纳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新能源发展政策变化较快,光伏发电、风电等平价上网趋势愈发明显,各类新能源补贴呈逐步退坡态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从省内看,国务院批复我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为我省“从大到强、走在前列、全面求强”提供了历史机遇,将全面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纳入十强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国内尖端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将有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我省提出,到“十三五”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提高到7%以上,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将倒逼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同时,我省能源消费总量大、煤炭消费占比-9-高,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压力巨大。从我市看,市委、市政府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新兴产业之一,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我市经济实力较强、产业体系完备,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光伏、智能电网等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巨大。同时,国内许多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区域格局上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五大板块,我市区域竞争能力有待增强;我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一次能源供应成本较低,新能源发电、供热成本远高于煤炭,新能源产业发展对政策敏感性更强,能源转型比省内其他城市难度更大。三、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一)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市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我市“1+5+N”发展总体布局,确定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1246”总体思路:以新能源产业提质增速发展为核心,打造“一个”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升级的城市典范;以新能源生产制造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双轮”驱动,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10-品牌高端化,引领我市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具有济宁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途径与模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高效的新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形成具有济宁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聚集区,打造新能源产业“四大”基地,实施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六大”重点工程。(二)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规划新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能源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电力发展以及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多元化开发应用,注重项目开发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发展新优势。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投资者积极性,不断提高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在资金、土地以及应用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营造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储能等重点领域发展,依托项目拉动和产业带动,大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层次和规模。借鉴吸收相关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因地制宜,集聚发展。根据全市新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