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24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2024年,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防灾减灾救灾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市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安排,立足“防大险、救大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紧紧抓住“防”和“救”这两大环节,全面推进“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落实落细,着眼解决当前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重大自然灾害抗御能力,做好重特大灾害应对准备,全力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努力推动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灾害应急处置水平1.强化单位协同联动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减灾委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职能,强化减灾委办公室居中调度、协调各方的作用,不断完善组织指挥、风险普查、会商研判、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机制,加强重特大灾害应对协同联动,形成分工明确、责任衔接、齐抓共管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推动建设自然灾害预警研判和救援指挥一体化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机制,实现自然灾害防、抗、救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健全县减灾委员会专家工作运行机制,更好发挥专家会商研判、决策咨询作用。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快速调拨和会商研判、灾情评估和因灾死亡人员调查工作机制。2.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灾害风险分析研判机制,发挥涉灾部门专业优势,建立健全多部门人员、多领域专家参与的综合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不断提升综合风险会商研判能力,做好中长期自然灾害风险趋势研判。加强应急、气象、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信息数据互联互通,通过广播、电视、微信、手机短信等多平台、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提升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打通叫应叫醒“最后一公里”,有效组织灾害避险行动。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应对处置工作,严格落实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叫应叫醒、灾情核查等工作制度,推进自然灾害应对处置工作制度化、流程化。3.强化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协调有力、规范有序、配合有效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不断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在农房保险、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等方面深度参与,提高社会力量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培训、演练、资源、宣传等方面优势,推动形成“人人发现、人人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大格局。4.强化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整合利用各类应急资源,科学构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优化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布局,积极打造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支撑、武警部队为突击、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强化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推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壮大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基础保障和实战演练,构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提升快速精准救援能力。5.着力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创建。对创建工作开展常态化、专业化指导,严格检查验收,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学习借鉴陇南、兰州、甘南等地的先进经验,对已命名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行评估总结,巩固成果,高位推进创建工作。2024年,要持续按照“第一年培育、第二年创建”的思路,至少培育申报1个国家级示范社区(村)、2个省级示范社区(村),奋力推动基层减灾能力再上新台阶。6.推进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减震器”作用,大力支持保险公司创新自然灾害救助保险,建立政府救助、保险保障、社会救济、自救互救“四位一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防止群众因灾返贫致贫。积极推进自然灾害普查成果应用,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修订地震烈度区划、洪水风险区划、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等,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水平。扎实推进基层减灾能力提升项目实施,加快基层灾害救援队伍建设,配备救援装备,开展常态化实战演练,尽快形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推进乡镇、村(社)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尽快实现乡镇“七有”、村(社)“五有”的建设目标。二、严格落实救灾制度,提升灾害救助水平7.严抓灾情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应急部修订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压实灾情统计上报的主体责任,加大灾害信息员对自然灾害统计调查制度的掌握、自然灾害灾情报送系统使用的培训力度,有效提升灾害信息员业务水平,确保及时、准确、规范统计上报灾情,为全县灾害救助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严抓应急救灾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加强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协助做好危险区域群众避险转移工作。加强应急值守,确保灾情信息畅通,适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及时做好救灾款物下拨和救灾指导等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12小时内得到有效救助。做好灾害现场应急调查、监测预警、决策支持等工作,避免发生二次灾害。9.严抓灾后生活救助工作。坚持“细致、高效、精准、托底”的工作思路,健全“县指导,镇为主,村服务”工作机制,稳妥有序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以及冬春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积极帮助受灾家庭早日恢复基本生产生活能力。及时拨付救灾资金,调拨救灾物资,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统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期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相关任务。各乡镇要对上年度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全面入户查验,应急局入户抽查不少于10%,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完成。三、加强防灾备灾能力建设,提升灾害应对水平10.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建设。建立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救援装备、物资和力量统筹调度和共用共享机制,完善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制定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应急装备征用补偿制度,提高救援响应和后勤保障效率。完善协议储备制度,及时做好物资采购和存储工作,不断丰富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建立救灾物资分级分类和前置储备机制,加强必备物资储备管理。推动应急物资管理平台有效应用,完善数据信息,健全快速调拨机制,开辟物资转运“绿色通道”,确保救援物资调之即达。大力宣传推广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引导居民家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学习自救互救技能,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11.加快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聚焦防灾减灾救灾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农房抗震改造、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基础减灾能力提升工程。督促指导各类应急演练,检验队伍实战水平,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健全完善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协调机制,各单位各负其责、协同推进。要统筹农村危房改造、乡村振兴、2024-2026年地质避险搬迁工作等政策,逐步消除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安全隐患。构建以村为基础,县、镇(乡)协调联动的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机制,准确掌握房屋设施地震灾害风险底数。12.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及时修订《XX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进一步规范紧急状态下的救助工作程序。修订完善《XX县地震应急预案》、《XX县抗旱应急预案》、《XX县防汛抗洪应急预案》等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做到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上下配套、左右衔接、运转协调,形成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体系。加强预案演练,并根据预案规定,明确预案启动责任人,划定转移地点和路线,做好灾害救援应急准备工作。13.提升基层备灾能力建设。及时开展汛前减灾救灾各项准备工作的督查检查,重点抽查乡村人口、房屋、农作物等基础信息的台账建立情况,确保台账规范、信息准确,为灾情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各单位要组织开展汛前灾害风险隐患排查,严格落实应急避难场所、紧急转移安置场所准备情况,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认真抓好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工作。14.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好管好灾害信息员队伍,不断提高灾害信息报送质量。逐级落实县、镇(乡)级灾害信息员A、B角,进一步细化基层灾害信息员灾情管理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救灾工作体系;建立常态化分级培训机制,及时组织开展灾害信息员培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业务能力。积极争取资金为灾害信息员落实必要的装备,进一步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全面准确”的灾情统计报送管理体系。四、强化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灾害保障水平15.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段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加大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进力度,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等知识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16.扎实推进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对重特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制度,规范重特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启动条件、组织方式、评估方法等,综合开展灾害前期应对、救援处置、灾情损失、致灾原因等内容的调查评估工作,总结重特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特点,梳理共性问题和困难,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促进自然灾害防御工作。17.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强化工作责任,严格执行灾情报送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信息报送规范化管理,树立首报意识,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和规范灾害信息报送和管理工作,提升信息报告的主动性、时效性、准确性,确保不发生“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虚报”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