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但是日前我国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只是简单的,表面的,鉴于现状。认为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或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通过现代经济合同的形式使校企形成合作伙伴,并能保障其正常运转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近几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续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职业教育,由于资会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大中型国企没落,中小型民企有没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约束机制,对于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完全拒绝在门外,绝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也不知道如何管理,二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工伤问题等)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想主要是责任不明,以往没有相应的结合模式,但现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对结合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山责任来体现的,责任担保着义务的履行和债务的实现,因此,可以说现在以普遍认为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是企业应承担的一项义务,并通过宣传,积极引导,让企业明白会得到的效益,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经过真正的上岗实习,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再加上其拥有的理论知识,毕业生…一定是真正的高职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职业教育一定能让我们的国家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我个人认为通过和企业短期的合作、单一形式的合作演变为长期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出合作的双方签订合同协议,明确各方的义务和权利,约束双方共同解决在合作中的有关事宜,使校企之间成为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这种关系是互惠互利,互相支持,互相支援的关系。合作的内容不仅限于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师的实践。②还应包括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院兼职任教,为企业委托培养急需人才,职工的培训及技术难题的攻克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只要校企双方是自愿的,合作的内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无所不包。这样的合作可以改变时下各院校之间各自为战、缺乏合作的现状,整和校内人际关系资源,有利于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便于各个专业的人才输出,也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教研能力。二、要建立企业出资办学的模式,鼓励企业投资学校,是企业和学校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是企业和职业院校通过订立章程,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货币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资金双方形成一个新的股份合作实体的模式。同简单得合同合作模式相比,股份合作模式更为稳定,校企之间因为是股权关系,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股权关系没有变化,就无法切断他们之间的联合,始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校方和企业通过制订合作章程明确股份合作关系,明确组织机构和办学宗旨及实施方案,合作形式、合作内容更加多样,更为便利。如在解决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校企合作模式有着较大的优势,不仅注入资金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已的股东地位与学院协商和贫困生签订劳动合同的预合同,由企业代学生缴纳学费,待学生毕业后可用其工资偿还,而一且还可以开展半工半读实现免费职业教育(现在出现的企业订单式培养)。而校企结合模式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的,往往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而解除合同。由于企业是投资人股,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有可能受到企业经营的某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或责是夕阳产业往往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企业是一个市场主体,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他的本性,刚时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否则就有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但是,教育具有公益性,国家设立职业院校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行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防止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办学行为功利化而实施打折扣的高职职业教育,应在管理上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作为职业学校,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并不因企业资金的注入而改变其职业教育的特性,无论企业注入的资金占到校企股份合作这一新的教育实体总资产的比例有多大,办好职业教育是他的唯一目标,不能向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出资企业(即股东)不能完全引进而被竞争对手签约的情况,此时企业难免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想法,但是无论如何企业不能利用其股东地位干涉学生就业,企业可以与学生约定,学生须保守其在实习期间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如违反约定,学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必须要设立完善的监督机构。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行政管理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监督机构的组成人员除了由出资人的代表外,还应由热衷职业教育事业、关心职业院校发展的校内外职业教育专家和当地劳动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监督人员有权列席股东会和行政管理会议,对两会进行监督,有权在会议上发言,对股东和校长等行政管理人员违法和违反职业教育目的和违反章程、劳动法的行为有权要求其予以纠正。三、学习先进的经验,规范化管理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各自属于不同的行业,校企之间的合作并不是都能够顺利形成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规范化管理,首先是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的问题没有解决。在这个问题撒谎能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校企之间起协调作用。总所周知,在职业技能教育中,德围和日本是发展走在前面的。看一看他们的办学模式对我们研究校企结合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在日本和德国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日本的产学恳谈会、德国职业资格委员会、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等,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需求反映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在我国则可由劳动部门主管,根据企业用工状况,给职业技校安排教学专业。劳动部门的权威性不用质疑,能起到很好的中介作用,一边能是代表成员企业利益,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一边则有义务向政府提供行业的有关情况,向企业宣传贯彻政府的方针政策,并要求企业执行政府所作出的决策。职业院校往往根据自已设置的专业加入若干行业协会,而企业也是协会的会员。如果职业院校或企业向协会提出和对方合作的意向,那么通过协会的居间沟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就会比较顺利。尤其是校企之间互不相识,没有可以联系的渠道之时,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校企之间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四、统一要求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职业院校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教育性的劳动,目的在于培养一代新人。通过生产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知识与劳动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这些都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统一要求。而根据劳动技术教育任务的广泛性,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所以在校企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因地制宜。中西部由于发展落后,有些地区没有相应的工业产业。所以无论是生产性的劳动或服务性的劳动、工业的劳动或农牧副业的劳动、手工劳动以及机器操作的劳动,都应尽可能地纳入校企结合的范围。但是,从指导思想上应明确要立足于现代生产技术。因为现在科学技术正在深入发展,世界已进入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以新兴电子工业、遗传工程、海洋开发和航天事业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时代,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成该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这一要求,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但足,我国地区辽阔,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别很大,而各地区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也不一样,因此,实施校企结合新的办学模式要从各地区实际的生产条件出发,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不同的安排,因地制宜地开展生产劳动技术教育,逐步达到与现代牛产劳动相结合。五、注意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的特点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劳动实习,要有利于他们自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在选择生产劳动的项目时,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的知识、智力发展的水平和身体方面的发展特点,要选择适应面比较广,有利于教学、生产、科学实验三结合。必须是无毒无害的、无危险的劳动项目。还有不得安排学生到娱乐场所实习。其次,在安排学生劳动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劳动逐步提高到技术性较强的劳动,产品工艺过程不亘太复杂。第三,要科学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劳动的内容、时间和劳动量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以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劳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的教育,事先了解学生的劳动条件,严防工伤事故发生。在劳动期间要注意学生的休息和营养条件,学校的校医要随时对学生的劳动进行医疗卫生监督,对体弱有病的学生和月经期间的女生,应予以必要的照顾。决不能把学生的劳动同工人、农民的劳动同样要求,要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影响他们的身心正常发展。六、劳动技术教育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实施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往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也给学校和企业增加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搞好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具有双重价值或意义,即教育意义和经济意义。应当重视把二者结合起来,以教育意义来指导经济意义,以经济意义来提高教育意义。例如,组织学生从事实习劳动,它客观上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注意进行统计,不断提高其效益,并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决不可因为是实习劳动而马虎从事,因为一切低效劳动和无效劳动,不仅失去经济意义而且也失去教育意义。又如,在开展实习教学活动时,重点应着眼于培养人教育人,不可片面地追求产值,单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但同时又不能轻视经济利益,劳动创造经济价值的本身就有积极的教育作用。那种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或在实习活动中,大手大脚挥霍浪费原材料的作风,都是错误的。如果当教育意义与经济意义发生矛盾时,就应当进行合理的调整,应以教育意义为主导,使经济意义服从于教育意义,并尽力做到两者的有机的结合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