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2024年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以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关键要素。制造业作为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之一,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在实地走访、与企业负责同志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都在思考、探索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也反映一些影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比如制造业产业层级低、企业研发活动少、创新平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就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发展新优势提出几点思考。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浅见。第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聚力高端化,提升传统产业“含金量”。抓好基础零部件等基础工业和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高端装备的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突出抓好绿色食品、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坚持“品牌带动、创新驱动、集群联动、融合互动”发展路径,加快推动高端要素聚集和产业协同联动,推进传统产业能级提升。聚焦智能化,提升传统产业“含新量”。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打造“产业大脑数据底座+晨星工厂标杆样板”,设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贯通政府侧和企业侧,融通消费端和制造端。通过联网化采集、标识化解析、确权化汇聚、分级化管理,将丰富的工业场景优势转化为工业数据优势,与引进、培育算力和算法供给侧平台相结合,形成数据智能的新生产力优势,在数字化赋能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实现产业链与工业互联网的链网协同发展。聚神绿色化,提升传统产业“含绿量”。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对现有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企业开展专项整治与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严格投资准入制度,限制“两高”项目盲目扩张。聚焦主导产业,研究制定绿色制造技术路线图,积极推动企业研究和实施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依托园区产业发展平台,吸引科研院所、大学和研究型企业参与,密切追踪国外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提高技术集成能力和推广应用效率,为相关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提供技术选择和保障。第二,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阵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孵化机制。积极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链,促进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强与国内外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重大技术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不断完善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性和集聚性特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顶层设计,立足**盐岩资源优势和“新三样”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培大育强关联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突出抓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兴数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加强对入榜硬科技企业引培支持力度。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科技创新产业政府引导基金,打造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服务体系,培育硬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并通过基金投资为**导入硬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持续纵深布局“硬”科技领域,挖掘赋能“高”科技项目,着力搭建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优质企业“朋友圈”,积极主动挖掘第一手资源和信息,助力**通过高质量招商引资引进新变量、培育新动能、塑成新优势。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园和产教科协同创新区。支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市场化应用。以企业为主体,布局建设一批贯穿从研究开发到应用示范全链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试基地,加速前沿科技应用迭代。第三,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加速孵化未来产业。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以企业为主体、场景为牵引,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体制机制活的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产业培育链。锚定前沿技术、找准新赛道,努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方面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鼓励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引培一批未来产业头部企业。尽快出台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组织实施一批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加快落地若干未来产业重大项目,积极发挥头部企业在未来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围绕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储能等产业新赛道,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头部领跑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发展。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新物种企业。围绕在行业细分领域有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独角兽等具有高技术和高价值的新物种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新物种企业精准挖掘机制。加大对新物种企业的扶持力度,从培育孵化、融资、上市、人才引进等方面精准施策。创新未来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建立未来产业风险补偿资金池,满足未来产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企业融资手段,提升“长线资本”在未来产业培育中的参与度,统筹整合各类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打造金融服务各梯次未来产业中小企业的专属平台。建立公私共建产业化引导基金,探索税收优惠与投资期限相挂钩,提升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第四,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聚焦高效赋能,打造战略科技“大平台”。推动标志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科创平台体系,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全力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创高地,推动建设全市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形成“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焦提质扩面,建强创新主体“主力军”。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我市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产业链的技术短板,系统梳理形成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分行业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产业发展环境,对列入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公开评选公示,促进科技创新工作中,市场公平竞争。集合政策和资金,在制造业中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创新主体“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发展格局。立足产业创新与时俱进的需求和实际,不断调整和出台定向精准的支持政策,以与企业创新发展的格局和趋势相匹配,使“外地老板留得住,本地老板不愿走,中小企业有奔头”。聚焦“四链融合”,打造成果转化“最优地”。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桥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产业培育链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改革,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构建“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早期孵化—产业落地—发展加速”科创产业路径。聚焦开放合作,擦亮创新开放“金名片”。积极争取长三角、南京都市圈高端创新资源在**布局,鼓励和吸引全国著名高校院所与**共建战略性重大创新平台,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精心打造宁淮科创走廊,并将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向宁淮科创走廊区域延伸,统筹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创新资源和产业链要素,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主要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共建研发机构,实施合作项目,提升产业水平,丰富合作形式,集聚创新资源,拓展合作领域,引育创新人才,共建合作园区,增强专业孵化等方面合作协同,为提升产业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第五,要加快完善发展生态,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重视高端复合型人才引培。多渠道开展科技合作交流,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平台,直接引进或采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灵活方式引进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整合高层次人才信息资源,运用现代互联网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基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构建国内外重点人才和科研团队的专业化全链条服务对接机制,完善奖励标准和配套便利政策,做好引导与跟踪服务。强化产业基础的协同配套。发挥头部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核心企业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真正做到抓大育小相结合,引新带旧相结合。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擎,彰显制造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内生动力”,牵引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明确重点产业基础再造的方向和关键领域。提升高附加值生产环节产业配套基础,谋划好产业基础领域的差异化定位,建立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现代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四是建立容错纠错的创新环境。加强开放自由的创新环境保障,及时感知未来产业对制度及产业政策的需求,开展制度先行先试和政策创新。对处于研发阶段的未来产业,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主体在“安全空间”内试错创新。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