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测、验证、操作等学习活动,探究圆周率的近似值,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及动手操作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探究。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教师:老师家的菜板有点开裂,你有好办法吗?(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给它加一个箍。教师:在它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是个好办法,那么需要多长的铁皮呢?教师:求铁皮的长度,就是求圆的什么?学生:求铁皮的长度,也就是求圆的周长。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学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教师:圆的周长与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图形的周长有什么区别?学生:以前我们研究的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2.合理猜想,确定方向。教师:圆的周长与圆的什么有关?学生:直径、半径。教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学生:……教师:怎么验证你的猜测呢?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悟什么是圆的周长。因势利导展开猜测,确定研究方向。(二)设计方案,展开探究1.探讨设计方案。(1)如何化曲为直?教师:圆是曲线图形,尺子是直的,怎么办?学生:滚一滚,绕一绕……(2)如何减少误差?教师: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有什么办法尽量准确一点呢?学生1:多量几次,选出现次数量多的数据。学生2:用计算器计算,提高正确率。教师:除不尽怎么办?学生1:用分数表示。学生2:取近似数。教师:一般保留两位小数,比较方便。【设计意图】圆与学生以前学习的图形有本质的区别——它是曲线图形,如何化曲为直,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预习知道用滚或绕的方法可以解决度量的问题。但如何提高准确性,遇到除不尽怎么办,这些问题对老师而言可能不是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却是陌生的,教师对此必须有充分的预设。通过讨论统一认识,为下面的实验扫除障碍。2.操作获取数据。小组合作测量数据,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物品名称周长直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三)交流讨论,提升认识1.交流质疑。(1)小组汇报,教师直接将结果输入电脑。【设计意图】在授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了控件,学生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在播放状态就可以直接输入,既增加了数据的真实性,增强了授课的互动与趣味性,又便于开展讨论。(2)质疑不同数据。教师:为什么测量计算的结果不相同?学生1:测量有误差,绳子绕的松紧程度不同。学生2:尺子不够精确,不到一毫米只能估计。教师:是不是尺子再精确一点,测量结果就准确无误?教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教师:有没有唯一的得数?【设计意图】讨论是必须的,对于学生的困惑不能以书本、师道尊严压服,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理解测量的局限性,才更能理解圆周率的特殊性。2.概括小结。(1)圆周率的意义及读写。(课件出示内容。)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例如≈3.14。(2)概括周长计算公式。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就有C=d或C=2r。(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1.例题教学。(1)出示教材第64页例1。一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cm,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2)学生尝试解答。(3)规范书写。C=2r2×3.14×33=207.24(cm)≈2(m)1000÷2=500(圈)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m。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2.巩固练习。(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①2×3.14×3=18.84(cm);②3.14×6=18.84(cm);③2×3.14×5=31.4(cm)。(2)解决问题。①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2×3.14×5=31.4(米)答:它的周长是31.4米。②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7m。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3.77÷3.14≈1.2(米)答:这个圆柱的直径大约是1.2米。【设计意图】在练习中直接加入已知周长求直径的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练习时可以追问学生: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2.介绍中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及伟大成就。【设计意图】对圆周率的研究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度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机会,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