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运动(二)》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做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二、课标解读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如平移、旋转、对称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第二学段中,图形的运动的课程内容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会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在第一、二学段,方格纸是学生认识图形运动很好的平台,利用它可以准确地描述图形的位置,定量刻画图形的运动,这样的描述和刻画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只要求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以及图形绕着一点旋转90度,不要求图形沿其他方向平移或绕着一点旋转任意角度。(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特征,直观认识对称轴。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通过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目的,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如以“为什么要对折纸?”使学生体会到是为了使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使学生体会到因为对折了,剪出来的两部分是同样的;以“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什么?”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三)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观察想象、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是本次课标修订中新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图形与几何部分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怎样理解几何直观这个核心概念呢?顾名思义,几何直观所指有两点:一是几何,二是直观,综合起来,就是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思考和想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想象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定义的: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说到空间观念,我们总是觉得熟悉又陌生。空间观念到底指什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这样描述的: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由此可见,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图形与几何的整个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