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的认识》课标解读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建立了良好的数概念认知基础。本单元要认识万以上的数,这是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大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但在小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比较抽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1.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2.借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以及对“万”到“亿”新计数单位的初步了解,结合具体情境,促使学生联想,真切感受大数,培养数感。比如,播放某学校学生做广播操的情境或某个观看文艺演出的情境,让学生想想“如果学校的学生为1000人,10所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有多少人?30所呢?”使学生体验大数的意义。还可以在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计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估计一个体育场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人?估计一间教室里可以坐多少人?前者可能要用千或万做单位,估计可以容纳8千人,或可以容纳3万人,不会用十做单位,精确到7890人。而后者可能就要用十甚至可以用个(5个)做单位,这间教室估计可能坐60人,或可能坐65人。对一定情境中数量大小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是选择正确的数量级。而选择什么样的数量级,是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数量特征的感知程度的体现。二、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1.建立数位概念,理解位值制为了表示更大的数,数位的含义是不同位置上的数字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没有数位的规定就没有办法表示更大的数。认识个、十、百、千、万等不同的数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是理解整数概念所必需的。学生必须清楚地了解,同样一个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十位上表示30,即3个十;在百位上表示300,即3个百。本单元认识万以上的数,进而理解十进制记数法。我国的计数单位是每四位一级,万以内数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为个级,学生理解各级上的每个数字的意义,这是理解多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意义的前提条件。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思考:新知识需要怎样引入,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几个要点,其中的重点是什么,怎么突破难点等。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的规律和数级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数知识展开数数活动。借助计数器,先复习学过的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再以“万”为单位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多次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从而得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数数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数位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整理数位顺序表,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数级”。学生经历发现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过程,经历了构建数位顺序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每个新的计数单位的产生、名称、大小,认识计数单位的顺序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各数位的名称,排列顺序和规律,既为万以上数概念的形成及读写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三、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读、写万以上的数,要按照数级,一级一级地读、写。因此,牢固掌握数位顺序和数的分级,是读、写万以上数的关键。教学时,在计数单位由“万”扩展到“亿”,归纳总结出数位概念和整理出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应及时介绍我国的计数规律,突出数级知识,重点认识个级和万级,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打下基础。然后在数的读、写中始终抓住“数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整万数的读写与含两级的数的读写,再引导学生类推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例如读数时,要先分级再按级读出每一级的数,写数时,则要抓住“万”“亿”这些级的标志词来从高到低写出每一级的数。四、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作用,能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目,并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作用,特别是知道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用计算器,以及如何用计算器解决问题。在探索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可以用计算器,使学生的精力更多地用于思考数量关系和规律。同时,利用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特别是与数的计算有关的规律。学生可以把注意力更多地用于观察和思考,而不是重复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