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育“敢于吃苦、甘于吃苦、善于吃苦”的新时代好青年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对新时代好青年的要求中,“能吃苦”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新时代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尤其是近年来,受互联网上错误思潮和青年亚文化影响,部分青年滋生了心浮气躁、耽于空想、怠于实践的“骄娇二气”,产生了“佛系”、“躺平”、“摆烂”等消极人生态度,这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所需要的精气神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培养敢于吃苦、甘于吃苦、善于吃苦的新时代青年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一、提升站位,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的重要意义“能吃苦”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新时代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青年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一)吃苦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吃苦耐劳著称于世。远古时代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无不蕴含着中华先民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执着精神和勇于追求梦想、不怕苦、不畏难的坚毅品质。古人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历史和实践表明,从中华上下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但没有被任何苦难打垮,反而在磨难中成长、奋起,在风险中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吃苦精神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正是这种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吃苦精神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不断走向胜利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力拼搏、勇往直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这凸显了吃苦精神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民族象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精神特质。(二)“特别能吃苦”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光荣传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共产党人是以不怕困难著名的”。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虽然在我们的斗争过程中,有时曾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我们不是靠观音菩萨来救命,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克服困难”。周恩来指出:“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从吃苦中得来的!不吃苦怎么能革命呢?不吃苦怎么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特别能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一百多年来,“特别能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以苦为乐、冲锋在前,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国青年展现出不怕牺牲、浴血斗争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苦与乐的考验,中国青年展现出敢于拼搏、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得与失的考验,中国青年展现出敢闯敢干、引领风尚的精神风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不惧风雨、不怕牺牲的青春风采。(三)新时代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青年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从党和国家的角度看,当前,经过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生活条件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继续吃苦。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的如期实现,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能吃苦”是青年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的关键一招,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实现理想、担当使命,既要敢想敢为、敢于吃苦,更要善作善成、善于吃苦。这种善于吃苦的“硬核”本领的形成需要经受艰难险阻、艰苦磨砺,需要在顺境和逆境的多重考验中反复锤炼。正所谓“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没有艰苦的环境、艰巨的任务、严峻的挑战,就失去了成就一番事业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和担当本领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既符合青年成长成才的辩证法,又是青年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二、突出重点,准确把握新时代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的关键抓手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能吃苦”。“能吃苦”的本质特征是一脉相承的,但其内容和方式,即“吃什么苦”、“如何吃苦”则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新征程上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应抓住重点,把握关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培养青年能吃创新之苦,做锐意创新的模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经过新时代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距离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是事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个人有所作为的关键。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离不开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创造力、创新意识都要从刻苦的学习中来。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要引导青年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学习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增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干劲,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提升创新创造、锲而不舍的钻劲,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在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中成就出彩人生。青年最具创新热情,也最具创新动力,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青年时期是人生创新创造的关键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研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5岁,长征5号科研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2岁,天问一号控制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在C919大型客机研制过程中,青年挑大梁、担大任,勇担使命,在科研一线冲锋,在行业前沿探索,充分释放出创新热情和活力。2023年12月,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要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引导青年明确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二)培养青年能吃挫折之苦,做“摒弃骄娇二气”的模范所谓“骄娇二气”,即骄傲自满之气、娇生惯养之气。关于骄傲自满之气,毛泽东在1944年4月作的《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骄傲自满必然导致失误甚至失败。摒弃骄傲自满之气,需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需要力戒急躁、抑制自满,需要锤炼本领、锻造钢铁意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摒弃骄娇二气”要结合时代需要和青年个性特征,在心理和生理上同步锻造。就心理而言,“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在坚持的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或许就是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因此,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引导青年要能吃失败之苦、挫折之苦,“摒弃骄娇二气”。针对部分青年受互联网上亚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佛系”、“躺平”、“摆烂”等人生态度,要教育引导青年深刻认识到,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佛系”就无法攀登事业的高峰,选择“躺平”就难以领略极致的风光。针对部分青年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抗打击能力不足等问题,要教育引导青年知晓“百炼成钢、风雨彩虹”、“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的深刻道理,引导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努力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生理而言,当代青年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丰裕的环境中,受“独生子女”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抗压能力亟待加强。新征程上,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既要在增强青年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越挫越勇、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品质上下功夫,又要在培养青年劳动精神和奋斗品格上下功夫,引导青年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依靠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三)培养青年能吃挑战之苦,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关键时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的宏伟事业。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新时代青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容易滋生不愿斗争的懒怠心理和厌战情绪,容易产生不愿奋斗的消极思想和回避行为。“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新时代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依靠顽强斗争取得的。新征程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仅体现在通过各种方式同敌对势力殊死搏斗,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立场坚定地批驳错误;而且体现在与困难角力、与阻力对垒,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引导青年在火热的实践中锻造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坚定其同一切顽瘴痼疾、敌对势力和风险挑战作斗争的必胜信念和自觉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三、担当作为,全力做好新征程上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的目标任务新征程上培养“能吃苦”的好青年,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引导青年克服怯于吃苦、躲避吃苦的不良心态,锤炼善于吃苦、攻坚克难的真本领。(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青年“敢于吃苦”的思想根基,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自觉是行动自觉的前提。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新征程上教育引导青年敢于吃苦,首先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坚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苦与乐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欲望和追求能否得到满足的体验及感受。苦乐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用一定的人生观去观察和对待快乐与痛苦及其关系的总观点和总看法。秉持不同人生观的人,也具有不同的苦乐观。比如,剥削阶级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因此把享乐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而无产阶级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为此而奋斗就是最大的快乐,因此他们甘愿吃苦,甘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劳动、工作、斗争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时代青年需要树立的苦乐观就是这种无产阶级的苦乐观。无产阶级的苦乐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只能来自“真理的味道”,来自理论的武装。革命先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行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背后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