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个课题。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为此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利用北京市6岁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解释1.2M免费乘车的合理性;第二个问题是体会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对平均数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谈对平均数的新认识。目的是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需要平均数的知识。“练一练”一共有3道题。第1题配合着问题串,鼓励学生根据平均分去作出判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第2题则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计算出平均年龄,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第3题是一道拓展题,侧重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2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四、说教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目的是丰富学生学习统计的现实背景,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1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3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五、说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主要采取以下学习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和“人人学不同的数学”进行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约5分钟)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第1个环节是“说一说平均数有哪些特点?”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回顾,说出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第2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给出五年级三班7名同学的身高数据.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使用刚才回顾的知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第3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谈话引入本节课,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温故而知新,二是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4(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约20分钟)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在新知探究环节,我设计了3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探究平均数在乘车买票问题中的作用。这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把数学2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并且提出了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对1.2M这个数据的看法,说说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在教学中,学生对规定的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的这个数据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借此,可出示第(2)题中的调查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理解1.2M这个数据(免票线)确定的合理,从而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第2个问题是探究平均数在评分问题中的应用。我用课件呈现了“新苗杯”少儿歌手大赛的成绩统计表,提出三个问题。第(1)题是计算3位选手的平均分,排出名次,让学生独立做;第(2)题讨论为何在比赛中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提出这个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想到这样比较公平,因为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有的评委打分太低,会影响选手的最终名次。虽然学生不能准确描述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只要学生能理解把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后,再求平均数就更具有代表性即可,学生表达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第(3)题是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后,再计算每位选手的得分,并排出名次。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何两次计算的结果不同,名次也不同,让学生体会到极端数5据结平均数的影响。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对平均数的影响,从而理解比赛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合理性。在教学时用课件直接第3个问题“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鼓励学然生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进行描述,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一般来说,学生能想到平均数有代表性,能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对上一个问题的学习,学生也能体会到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有时候不能很好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只要学生描述合理即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在课外查阅更多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三)、分层训练巩固拓展(约12分钟)为了巩固所学,掌握新知,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3第1题设计该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该如何去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根据平均分如何去作出判断。同时,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6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交流时,重点关注对第(2)题的描述和分析,先让其估计平均年龄是变大还是变小了,并让其说说理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相对于这一组数据而言,45是个极端数据,对平均年龄会有影响的。第3题本题是一道开放题,不作全班统一要求。在交流时,要关注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学生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只要学生分析的结论清楚,能反映实际背景即可。这道题目要让学生明白分数越低,喜好程度越高。(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约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七、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样能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八、结束语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情境教学、活动探究和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7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4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