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租房管理问题亟待重视近年来,全国各地抢抓中央大力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机遇,将公租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质的重点内容,积极抓建设、强管理、优服务,公租房为解决城市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公租房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一、存在问题一是跨区安置、人户分离,属地管理不顺。目前,部分地区公租房修建区域较集中,保障对象跨区安置现象突出,而保障对象户口又无法一同迁入入住地,加之属地政府也不愿接管这一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被安置群体,给公租房后续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以xx市为例,近年已建交付使用及在建公租房共xx余套,超过xx%的房源分布于辖区内乡镇,部分公租房对象的管理基本处于“失联”状态。二是质量欠佳、设施不全,安全隐患较多。公租房质量问题一直饱受群众诟病。据调查显示,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因偷工减料、墙面开裂等质量问题,不断引发媒体炒作。我省自2011年以来,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目前部分市(州)、县(区、市)一些公租房外墙渗水、屋顶漏水、地下管网老化等质量问题开始显现。另外,选址较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层高低于一般商品房、电梯频发故障、小区消防设施无法正常使用等问题群众反映较多,既影响保障对象的居住质量,也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如,80—90%的公租房小区没有配套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农贸市场、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三是执法乏力、缺乏手段,退出难以落实。一些长年低收入家庭认为公租房是政府给予的“终身福利”,甚至有些租户已将该公租房视为己有。住房保障部门对已不符合条件的承租对象,只能采取约谈、下发整改通知、取消资格、下发退房通知等方式催促,若对方拒不腾退房屋,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强制执行手段往往诉讼周期较长、程序较复杂,难以大量、长期实施,导致大批达到腾房条件的承租对象不及时腾房,达到承租条件的承租对象又租不到房。2017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全国有3.36万户不再符合条件的家庭未及时退出,违规享受住房2.63万套、补贴1197.44万元。以甘肃省为例,跟踪审计发现,2020年度有1000余户承租对象应退未退。截至2021年5月,仅华xx就有26户,时间最长的达5年。四是信息分散、共享不畅,动态监管乏力。目前,公租房管理尚未建立有效的协作联动机制,信息共享系统和诚信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数据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成为“信息孤岛”,不能有效共享共用。比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在核验相关信息时,只能对申请人的住房情况进行实时审核查询,但对申请人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性收入却无法实时了解掌握。根据有关部门审计发现,公租房住户中存在许多户有房有车,但提供给属地住保办的资料都标注为无车、无房。五是制度不全、兜底欠缺,运营压力增大。目前,甘肃省各市州公租房租金平均在8元/㎡•月,最低2元/㎡•月,“租不养房”的矛盾突出。特别是公租房没有收取房屋维修基金,而早期新建的公租房建设标准不高、老化现象凸显,维修资金缺口较大。比如,xxx市目前所有的房屋维修资金都均由住保办承担,仅2020年就达60万左右。加之公租房小区承租对象以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员、孤寡老人居多,人员构成相对复杂,收入水平较低,拖欠住房租金、拒缴物业管理费现象普遍,物业管理资金缺口逐年加大。以xx市为例,全市公租房保障对象中有低保户xx多户,其中有xx户低保对象欠租达xx万元;公租房小区物业服务费平均收取率不到xx%,历年累计欠收物业费xx万元,给物业管理带来较大压力。二、对策建议一是增强选址的科学性。根据公租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城市规划、社区布局以及交通、上学、就医、就业等因素,选出综合效益最高的地点,做到既不过于偏僻,也不过于靠近城市商业中心。同时,采用配比建设和“混居”模式,在选址规划时将公租房与商品房配套建设,减少空间分异,促进社会融合,防止形成城市“贫民窟”。二是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各级政府可以采取PPP等模式,吸引有实力、社会责任感强的私营企业,共同建设学校、医院、超市、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为承租户提供便捷条件、降低生活成本、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理顺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体系,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做好政策制定、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公共安全、物业管理、准入退出、行政管理等工作,让居民住的舒心、住的暖心。三是增强信息的联动性。各级人行、房产、税务、民政等各部门要联合建立以现金存款、金融账户、社保缴纳记录、房产登记、纳税记录等信息数据为基础的个人信息账户,并实时更新,准确掌握承租人的具体情况,以此来改善审核过程中住房保障部门对申请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住建部门要将每套公租房的区位状况、实物状况和权益状况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准确采集和整理租金回收率、房屋空置率、住户资料等,有效引导后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四是增强退出的时效性。按照“个人如实申报,社区入户调查,乡镇审核把关”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完善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等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住房房源、承租对象和分配过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已保障家庭实行年审复核,对闲置房屋进行调查清理,及时递补轮候家庭。同时,引入诚信档案机制,将公租房的租住情况和退出情况记入诚信档案,使其在以后的就业、贷款各种活动中发挥作用,帮助有关部门更好执行退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