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思考所谓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精辟论述,不仅蕴含了科学的认识论,还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和途径。那么,如何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科学合理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各地各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创新地理学的角度,从地域特色、地域差异、地域分工、地域合作到地域综合螺旋升级的理论逻辑,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条路径,以供研讨。一、开展科技资源与需求的区域调查,摸清地域特色、体现地域差异科技创新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保障,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然而各地科技创新资源既有自身特色,也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群被称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已经成为国家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和创新成果的高产地,支撑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创新的发展,也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区域。对比中国19个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资源状况,可见各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东部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具有明显的创新资源优势,中西部大部分城市群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程度明显偏低。这种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程度对城市群创新水平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看要先摸清各地科技创新资源本底。建议在原有科技调查基础上,扩大科技创新资源调查类型,开展涵盖科技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制度和组织等创新资源的基础调查,摸清这些资源的发展历程、现状特征、空间分布情况,分析科技创新资源的薄弱或缺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各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综合水平,明确区域间科技创新资源差异,建成中国科技创新资源的大数据库,精准掌握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情况和发展态势。除了摸清科技创新资源之外,还应调查各区域科技创新过程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问题和需求,进而研判影响区域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面临的区域共性科技难题,明确各区域应该聚力解决的重点科技难题。二、开展全国科技创新功能区划,基于地域差异、明确地域分工在新时期、新阶段,亟须开展全国科技创新功能区划,通过合理划分科技功能区并确定核心功能与重点任务,调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集聚与扩散效应,聚力破解影响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协力解决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共性科技难题,这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前期研究中,我们基于城市体系和城市网络的理论、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特征以及功能区划的战略目标,界定了科技创新功能区的内涵并制定了区划原则,设计了基于城市间创新合作的关系数据进行科技创新功能区划的方法,并研制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区划方案。在这个研究中,结合不同科技创新功能区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环境上的差异,基于科技创新资源条件和亟须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了各功能区的核心功能和任务,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支撑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可以根据科技创新功能区的分区结果,因地制宜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科技创新功能区划工作,实际上是对全国各区域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一次全覆盖、无死角的考察与规划。区划方案呈现的区域划分与组合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与把握中国科技创新活动在不同尺度下的地域模式,而区划的最终任务则在于针对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基础与现状、发展潜力与发展需求,明确区域在全国科技创新系统中的分工与定位,并指导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区域内合作和跨区域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长期、底层、关键作用。三、构建科技创新协同网络,依据地域分工、推动地域合作地域分工伴随而来的就是地域合作,在各区域发挥特色科技创新功能的同时,区域间的科技合作自然就会形成;这是创新链条各环节差异化区位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结果。地域合作有三种空间尺度,分别为城市群区域内的合作、科技功能大区内的合作、国家尺度的合作。城市群尺度上,应当重视创新功能与经济功能的空间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高地升级,依托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并培育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城市群地域特色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创新链条;引导城市群内部形成以各城市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多心多核”的网络化分散型空间布局,明确各城市节点在创新链中的职能分工,重点城市对标重点难题进行重点突破,进而辐射带动整条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促进各城市通过分工协作融入科技创新网络,有效推进创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制定并实施城市间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大科技计划,满足城市群各产业转型升级对共性技术的需求,提升城市群创新竞争合力。科技功能大区尺度上,南方科技创新一级功能区应当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科技创新的强力引擎,通过科研合作、技术转移、高等教育机构共建、创新企业跨城布局等多种科技创新联系方式,扩大其对中南地区内陆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东部科技创新一级功能区应当继续发挥其作为国家对外交往门户的经济区位优势,加强对国际前沿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可根据江、浙、沪、鲁、皖五省各自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传统优势,依托长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地域优势,选取不同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重点攻关,以差异化的发展方式助力区域整体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北方科技创新一级功能区应充分依靠北京市这一稳固核心所拥有的首都优势和科技创新资源,以中原、辽中南、哈长、关中、晋中、呼包鄂榆、宁夏沿黄等多个城市群的建设有效承接京津冀城市群的要素流动与扩散,并通过级联作用带动广大北方地区的科技创新领域发展。西部科技创新一级功能区应提升各中心城市间的交流与协作水平,以中观的跨地区强联系构建起西部城市科技创新网络的基本骨架,应当将地域间技术势差转化为推动西部地区科技转化与产业进步的强大动能,通过合理的统筹调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国家尺度上,根据各科技创新功能区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形成分工合作、错位互补、联动整合的创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整体水平。发挥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枢纽作用,积极推动跨功能区之间的科技合作,推动先进功能区科技成果向其他功能区的转移转化,形成国内科技创新的大循环。功能区中跨行政区的城市应当充分扮演好中介桥梁角色,推动不同功能区和不同省份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四、发挥国家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借力地域合作、实现地域综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则能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从全球科技竞争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角度,研判国家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重点攻关解决的科技难题,进而围绕破解这些问题开展区域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合力,聚力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从提高国家创新整体效率的角度,创新资源优越的东部地区,应当成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领头羊”,在促进本地区创新成果转化的同时,要更多地将成果转化经验分享给其他地区,提升其他地区创新体系效能。针对创新资源短缺的中、西部地区,国家应当基于各区域的科技创新功能定位有重点地支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一盘棋”布局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既要推动区域创新效能的优化,更要协调发挥好区域间协作,推动功能互补、协调联动,最终实现全国效能最优。应当充分发挥技术扩散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建立跨区域的创新要素链和创新合作网络,加快推动我国创新系统的一体化建设,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五、内外联动促进区域转型升级,基于地域综合、凸显地域特色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全国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符合区域需要的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是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的重大要求,而这一要求的完成必须依靠具有明显差异和功能互补的区域间协同,因此所有区域都要尽可能发挥好自身优势。推动建立全国层面的科技创新网络,更需要所有区域的参与并更好地发挥作用,只有处于创新网络边缘的节点变成区域中心节点,核心边缘的网络结构变成高等级的层级网络结构,更多区域、更多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更强,才能形成更加稳定高效的全国科技创新网络。因此,区域创新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点方向,这正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相吻合,也应步调一致地去推动。从地域特色、地域差异、地域分工、地域合作到地域综合这一螺旋升级的理论逻辑看,并非从地域综合再回到地域特色,而是各区域在依据地域特色和地域差异、开展地域分工和地域合作的基础上,从地域综合和要素流动中获取所需科技资源,形成能够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本区域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进程。相应地,区域在“全国一盘棋”中的地位加强,也意味着地域特色的凸显,进而能够更好地支撑全国创新网络格局、提升全国科技创新效能。这种螺旋升级不断推进,新质生产力在各地得到适应性发展,我们的创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进程步伐则会不断加快。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