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开展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县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工作情况调研组采取听、看、议等方式深入乡(镇)、部门、企业对以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年”工作为主的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乡两级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积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整治等五大提升行动,扎实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改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始终把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紧抓实,坚持高位谋划、部署、推动。2024年以来,及时召开县委农村工作会议、“三农”调度等会议5次研究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关工作。制定印发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年”实施方案的通知》(X〔2024〕X号),明确工作目标,压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责任。(二)聚焦重点任务,有序推进综合治理。截止目前,全县已改建新建卫生户厕41225座,卫生户厕覆盖率为60%,2024年以来完成卫生户厕改造建设2429座、完成任务4500座的54%;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73.27%,累计清理农村垃圾8932.5吨;建立了农膜、农药化肥包装物等回收利用县级归集点1个、乡级归集点6个、村级回收点4个,2024年以来回收农膜270.26吨、农药包装废弃物1015公斤;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883公里,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达60%,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87%;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社区)63个,治理率为52%,*等4个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有序推进,预计完成中央资金投资619万元;全县116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率100%,行政村村庄规划成果入库率92%;累计完成绿美乡镇建设2个、省级绿美村庄建设8个、市级绿美村庄建设229个。全县大部分村庄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三)持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基层党建“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实现全覆盖。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持续深化,“三长联动”“三人小组”“三问三还”等基层治理新机制有效巩固,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典型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围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绿美乡村建设等方面,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村村互评”,每期评出21个红榜村和21个黑榜村,并由乡镇督促黑榜村对存在问题立行立改。制定印发了《县绿美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村庄自然生态、绿化美化、人居环境、绿美产业管护。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认识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干部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识不到位,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工作的系统性思考,投入精力不足,统筹协调不够,有观望、等待、临时应对思想。二是群众参与程度不高。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自主参与度低,“等靠要”思想严重,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有些地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大部分群众甚至部分干部对全县上下正在实施的“千万工程”、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年”工作不清楚、不熟悉,工作浮于表面,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效不明显。(二)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全县农村基础条件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配套率低,补短板任务艰巨,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资金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缺口。单就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而言,现采用的垃圾收、转、运、处模式,每个乡镇每年为此支付的费用高达几十万元,大部分无法长期承担,造成有的乡镇整治工作欠账严重。比如,垃圾收转运、污水处理、排水排污管网建设、农村改厕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缺口较大,导致德党湖环湖截污建设滞后,10个乡(镇)的垃圾转运站等项目进度缓慢,实现10个乡(镇)的垃圾转运站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步运行困难较大。(三)机制不完善,环境卫生整治有待进一步推进。一是“两污”项目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垃圾收转站、公共厕所等设施重建轻管现象突出,长效管护机制有待完善。如,6个乡镇垃圾焚烧热解站基本停用,大部分村级公厕无人管理,部分村组保洁制度形同虚设,卫生清扫组织困难,监管缺位,农村脏、乱、差现象反弹。二是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尚未健全。虽然条件较好的村已建立了垃圾清运收费制度,但仍然存在执行难问题,垃圾清运费收缴困难,管理经费难以保障。目前,全县垃圾清运机制不健全,垃圾的转运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对属地垃圾量和运行费用保障还心中无数,行政村和自然村还未建设垃圾收转运设施,全县的生活垃圾很难做到应收尽收。部分垃圾收集设施陈旧,缺乏管护,严重制约垃圾的清扫和拉运。三是工作开展不平衡,总体规划相对滞后。各村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不同,反映在工作成效上差别明显。资源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较快,村容村貌变化大;一些地处偏远、缺乏产业支撑的村庄,村庄周围垃圾乱倒、污水横流、柴草乱堆乱放现象难以根治,整治工作任务艰巨。三、工作建议(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支持力度,持续落实X县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坚持群众自愿,分类推进;坚持绿色发展,创新推进;坚持党建引领,合力推进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细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二)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加快“两污”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统筹整合衔接资金、沪滇帮扶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等相关渠道资金,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落实到位。二是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政策,全面推广“群众自建、政府补助”等奖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整合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四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项目资金统筹,加快推进德党湖环湖截污建设、10个乡(镇)的垃圾转运站等项目建设进度,如期完成全县垃圾转运站建设任务,确保与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步运营。(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认真贯彻落实《X市城乡清洁条例》,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懂规划、会建设,以规治乱,留住乡愁韵味。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按照“户清扫、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及时出台县级层面的生活垃圾清、转、运、处的工作机制,明确乡(镇)、部门、企业、群众四方职责。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着力提升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用“头雁效应”带动和激发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动员、引领、组织群众筹资投劳,共谋共治共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让群众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将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保洁员、门前三包、垃圾清运收费、“红黑榜”、公厕“三净两无一明”管护等制度,确保有制度管护、有钱维护、有人看护。四是引导群众参与。结合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教育引导群众增强环境卫生意识,养成现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坚持“清、治、建、管”并重,着力解决重门面轻背街小巷、重房前轻屋后、重室内轻室外,人畜不分、污水乱流、垃圾清运不及时、公厕管理不到位等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推动实现村庄“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由“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展现新房新农村、新人新面貌,进一步提升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