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王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谈起马王堆汉墓文物,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主要内容•一、马王堆汉墓地理位置•二、墓主人的历史背景•三、发现和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一二三号墓介绍)•四、出土文物:漆器气功图帛画马王堆出土丝织物与衣物帛书和医简、女仕俑及彩绘木俑•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马殷父子曾先后被封楚王,定都长沙,死后就葬于此,所以此地称为“马王堆”。此外,民间的传说还有不少。•如此的猜测纷纭,终究还是个不解之谜。看来要彻底破解这个谜,弄清楚历史真相,只能依赖科学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一、马王堆汉墓地理位置马王堆汉墓外景照•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二、墓主人的历史背景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dài]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秦番阳令吴芮ruì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陀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三、发现和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正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就在这时,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这时,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当年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一号墓发掘现场该墓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从封土算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后来由二号墓被证实一号墓的女尸身份为轪侯利苍之妻辛追。一号墓发掘现场同时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竹简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变成棕黄色)。关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防腐剂,由何而来有不同的说明。考古学家发现其中有乙醇等酸性液体,怀疑用了酒精,可能当时确实有防腐剂,也可能是在尸体出殡时盛放冰块,或用香汤沐浴,擦拭身体,而留下的。尸体重量却比原先轻了一半,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尸体自身的水分。但此种发现经过考证并不可能,因为那些棺液总共80斤,而尸体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释放等同身体重量的尸水。关于这些液体的真实来源,仍旧是未解之谜。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千年女尸复原图片(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一重外棺漆棺漆画主要内容:黑漆、无其他任何装饰表现观念:与生者分离,黑色的象征意味着明显,与死亡联系在一起。①汉代,黑与北方、阴、长夜、水、地下相关,一切概念与死亡联系一起。②庄重的黑色意味着把死者与生者永远分开的死亡,也意味着之内的二、三重外棺的华丽图案,并非为了在送葬仪式中被人观赏,仅仅为了死者本身。二重外棺漆棺漆画主要内容:基色—黑,但绘有云纹与栩栩如生的神怪动物形象造型优美的卷云——生命之力“气”神怪保护黑暗世界中的死者:保护者(带角的地下灵怪)祥瑞(包括羊、舞者、乐者、九尾狐、骑鹿仙人及“鹤呼吸”)死者本人表现观念:“保护者”及“祥瑞”图样和死者本人图样表明了死者正进入受到神灵保护的地府,并受到“祥瑞”的保佑。①保护者——公牛、鸟、蛇,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公牛、鸟与蛇都是不祥之物。三重外棺漆棺漆画主要内容:外表—鲜艳的红色,两侧绘有龙、神鹿以及其他神异、不死之物、不死之山正面:双鹿及仙山昆仑左侧面:双龙及仙山昆仑右侧面:背面:表现观念:①红色意味着阳、南方、阳光、生命和不死②“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在汉以前,昆仑已成为不死的主要象征和人们的渴望之地。汉代人相信一旦达到昆仑之巅便能永远幸福快乐。③马王堆漆棺所描述的昆仑却表示了一种新的信仰出现:成仙的欲望也可以在死后实现(死后成仙)注:人们开始希望在死后灵魂人可以升仙,而不是将升仙与长寿简单地等同起来,仅仅追求在生时升仙。因为灵魂永恒,死后世界就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被动反映,其隐含的可能性可超出此生此世。内棺(柩)漆棺漆画主要内容:盖在棺上的帛画天界:中央不明主神(女娲),月亮(兔与蟾)太阳(金乌)分置两侧,守门人与豹人间:辛追生前—受服侍人间:辛追死后—受追悼地下:大鱼(水的象征)、土伯(大力神)、土羊、蛇汉代人对死后的想象◎汉代有一种关于灵魂的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魂”和“魄”,人死后“魂”与“魄”分离,“魂”升于天,“魄”归于地。①从二重漆画上:汉代人认为死后会进入受到神怪保护的地府,并得到“祥瑞”的保佑②从三重漆画上:汉代人认为死后可以到达传说中的昆仑仙山,永远幸福快乐。③从阴宅(椁)汉代人认为死者在地下安家,椁中安置着1000多件随品,是对一个贵族家庭真是家居生活的复制。注:不同信仰融入单一墓葬的愿望出现,然而这种融合是通过增加棺椁的层数,而不是在概念之间建立逻辑关系的方式完成的。实际上有四个不同生存空间:宇宙(帛画)、阴间(第二重)、仙境(第三重)、阴宅,这提供了他们所知道的一切关于死后的答案,却没有连缀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号墓发掘现场•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号。发掘了二号墓。由于该墓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二百余件文物。但该墓葬中出土的“利苍”、“长沙丞相”、“軑侯之印”三颗印章,使墓主人身份,及其与一、三号墓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最终认定。•在二号墓的发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它的部分封土,被一号墓封土所覆盖,由此得知二号墓下葬时间早于一号墓。三号墓发掘现场:•三号墓是1973年11月19日——12月13日发掘的历时二十五天。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一千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三十岁左右的男性。•这里展出着墓中出土的许多光亮如新的漆器现代科技条件下制作的一样精美此可见汉代漆器业的制造水平之高。四、出土文物1、漆器之美调音的乐器2、帛画帛画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铭旌,用以“引魂升天”。一九七二年,在举世瞩目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中,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两幅珍贵帛画。其中,一号墓出土帛画长二点零五米、上端宽零点九二米;三号墓出土帛画长二点三三米、上端宽一点四三米,为中国最大的出土古帛画。这两件文物不仅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轪侯妻墓T形帛画》•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长沙相第一代轪侯利巷妻之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绢类画迹。作品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这件帛画也叫非衣,或“T”字型,画面内容依T字型的横幅和竖幅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作品以写实的技艺表现出当时的生活,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瑰丽的想象。这幅“T形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并加上彩色.•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3、丝织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香囊和巾、袱外,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于1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麻类织物灰色纻麻布出土揭展后的信期绣锦袍•公元前二世纪后半叶(西汉)的绣品。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绣地为罗(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孔路,其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罗的生产,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嘉泰《会稽志》卷十七《布帛》记载,春秋时越国生产的丝织物中即有“罗”。罗可以分为横罗、直罗、花罗等。罗可以素织,也有提花。),在罗地上用几种丝线绣成花纹,针法为锁绣法,图案纹样单元较小,线条细密,做工精巧,为当时最讲究的一种绣品,是刺绣中的上佳珍品。•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西汉丝锦袍便是信期绣的精品。丝锦袍的表面绣了许多变形的燕子,因为燕子是候鸟,年年按期南迁,信期而返,因而这种绣品被称作信期绣。素纱襌衣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褝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这两件衣服,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