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艺术欣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王堆艺术欣赏谈起马王堆汉墓文物,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目录•马王堆汉墓地理位置•墓主人的历史背景•发现和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一二三号墓介绍)•出土文物漆器气功图帛画马王堆出土丝织物与衣物帛书和医简女仕俑及彩绘木俑•艺术运用•总结•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而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却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马殷父子曾先后被封楚王,定都长沙,死后就葬于此,所以此地称为“马王堆”。此外,民间的传说还有不少。•如此的猜测纷纭,终究还是个不解之谜。看来要彻底破解这个谜,弄清楚历史真相,只能依赖科学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马王堆汉墓地理位置:马王堆汉墓外景照•墓主人的历史背景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陀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发现和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图集(19张)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正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就在这时,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这时,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当年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一号墓发掘现场该墓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从封土算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后来由二号墓被证实一号墓的女尸身份为軑侯利苍之妻辛追。一号墓发掘现场同时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竹简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变成棕黄色)。关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防腐剂,由何而来有不同的说明。考古学家发现其中有乙醇等酸性液体,怀疑用了酒精,可能当时确实有防腐剂,也可能是在尸体出殡时盛放冰块,或用香汤沐浴,擦拭身体,而留下的。尸体重量却比原先轻了一半,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尸体自身的水分。但此种发现经过考证并不可能,因为那些棺液总共80斤,而尸体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释放等同身体重量的尸水。关于这些液体的真实来源,仍旧是未解之谜。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千年女尸复原图片(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二号墓发掘现场•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号。发掘了二号墓。由于该墓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二百余件文物。但该墓葬中出土的“利苍”、“长沙丞相”、“軑侯之印”三颗印章,使墓主人身份,及其与一、三号墓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最终认定。•在二号墓的发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它的部分封土,被一号墓封土所覆盖,由此得知二号墓下葬时间早于一号墓。三号墓发掘现场:•三号墓是1973年11月19日——12月13日发掘的历时二十五天。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一千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三十岁左右的男性。(文物)铁刃木锸•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如此完整的铁口木臿是十分少见的。木臿全长139.5厘米,重1400克。铁口呈凹字形,经鉴定为人工铸铁。臿柄和臿面是用一整块化香树料制成。木柄是选用木材的中心部分加工成圆柱形,很显然心材比边材更结实耐用。臿面窄长,十分适合切挖膏泥、河泥等板实的粘土•这里展出着墓中出土的许多光亮如新的漆器现代科技条件下制作的一样精美此可见汉代漆器业的制造水平之高。漆器之美•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马王堆汉墓的彩绘漆棺•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云纹漆鼎44个不同姿态的男女,模仿动物进行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器械运动。每人旁都有题字:内容三类.一类是描绘运动的姿态。第二类说明运动所摹仿的动物姿态。第三类则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亲爱的观众朋友,如果您正在同病魔作斗争或者想健康长寿,为什么不试一试这古老的导引疗法呢?•(44个不同姿态的男女,模仿动物进行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器械运动。这是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描绘的画面。《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养生文献,它认为通过呼吸吐纳等方法,可起到强身健体作用。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竹简,目前大部分内容已解读完毕,其中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书、医书,还记载了养生方、房中术等,堪称“百科全书”。)•古墓中还发掘出了一座“地下图书馆”——总计28种,共20余万字的帛书、竹简。这座“地下图书馆”,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地下图书馆”中发现的甲、乙本《老子》,为我们现在所见最古的版本;发现的《五星占》,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天文书;发现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医书。这些内容,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文本形态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这个埋藏地下两千多年的文化宝藏,一经面世,就在国际学术领域引起轰动。时至今日,35年过去,围绕其中内容,学术界共发表著作264部、论文近4000篇。帛画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铭旌,用以“引魂升天”。一九七二年,在举世瞩目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中,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两幅珍贵帛画。其中,一号墓出土帛画长二点零五米、上端宽零点九二米;三号墓出土帛画长二点三三米、上端宽一点四三米,为中国最大的出土古帛画。这两件文物不仅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轪侯妻墓T形帛画》•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长沙相第一代轪侯利巷妻之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绢类画迹。作品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这件帛画也叫非衣,或“T”字型,画面内容依T字型的横幅和竖幅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作品以写实的技艺表现出当时的生活,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瑰丽的想象。这幅“T形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并加上彩色•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马王堆出土丝织物与衣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香囊和巾、袱外,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于1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麻类织物灰色纻麻布出土揭展后的信期绣锦袍素纱蝉衣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褝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还不到一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点,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那当时的女性又是如何穿的呢?当时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绵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帛书和医简•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