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学院简介电气信息学院是学校1998年根据国家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电气工程类和信息工程类的专业学科,进行院系调整而组建的全校规模最大的实体性学院。学院的变革和发展可追溯到1944年,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学院现有的学科领域覆盖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学院现有电能质量与电磁环境学、信息与自动化技术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有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医学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校级)、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实验中心等。现有教职工143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2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3人、博士生导师6人、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教师83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师资队伍。建国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电机、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自动控制、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1万多人,以及博硕士研究生500多人。目前在校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600人、本科生2500余人。学院教学实验设施完善,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以及稳定的教学实验基地。学院现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学位授权点,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医学信息工程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电气工程类、控制工程类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电力市场、电力电子技术等专业方向)、自动化(含计算机控制与管理、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方向)、通信工程(含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方向)等3个宽口径本科专业;2004年在全国首办目录外本科专业—医学信息工程(2004年开始招生)。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出版了50多部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和教材(其中“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11部,全国统编教材10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大量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其中,进入EI、SCI、ISTP三大检索系统的论文100多篇),承担了“八五”攻关、“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0多项,获得国家及部省级奖30多项,与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以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电气信息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专业名称基本学制总学分授予学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年180工学学士自动化四年180工学学士通信工程四年180工学学士医学信息工程四年180工学学士注:从2008年起学校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实行按电气信息类招生、培养的方案,采用“1.5年+2.5年”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按大类招生培养,加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阶段,在对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有了一定的理性了解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市场经济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专业和方向,按专业(方向)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类别:电气信息代码:0806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代码:080601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电力市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领域的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在电力部门、科研院所、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领域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方面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受到电工电子技术、电气系统运行与控制、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3、获得良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的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三、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四、主干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理论五、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四年;三年~六年六、必修课程学分及最低选修课程学分:必修课学分:134;最低选修课程学分:46七、毕业最低总学分:180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九、教学计划进度表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类别:电气信息代码:0806专业名称:自动化专业代码:080602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计算机控制与管理、自动控制工程、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能在国民经济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科研院所、集团公司、大专院校等单位和部门从事自动化领域系统运行、系统分析、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熟悉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外语综合应用能力;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及应用等;3、熟练掌握机电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在自动控制与管理、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对各类自动化系统剖析、建模、设计、维护和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4、获得良好的自动化系统的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5、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三、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四、主干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机及电力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五、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四年;三年~六年六、必修课程学分及最低选修课程学分:必修课学分:142;最低选修课程学分:38七、毕业最低总学分:180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九、教学计划进度表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类别:电气信息代码:0806专业名称:通信工程专业代码:080604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及网络、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掌握信息检测、传输、交换、处理及控制、网络规划及设计的相关原理、技术、方法、设备,能在通信与电子系统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以及在国民经济信息产业部门、国防工业、集团公司等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集成、应用、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通信工程、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通信仿真应用等方面实践的基本训练,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熟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宽广的基础及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外语、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号处理、通信系统、宽带及无线通信网络、信号处理、通信仿真、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3、获得良好的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在通信领域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设计、开发、调试、应用、管理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三、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干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系统原理。五、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四年;三年~六年六、必修课程学分及最低选修课程学分:必修课学分:140;最低选修课程学分:40七、毕业最低总学分:180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九、教学计划进度表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类别:电气信息代码:0806专业名称: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代码:080624S一、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生命科学与信息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前沿学科,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理论基础、生物医学基础、医学信息工程,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素质的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高级科研和技术人才。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生物、医学、生物医学信息工程的基本知识,在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受到严格的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将生命科学与信息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运用医学、电气基础知识、现代分析测试和工程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从事生物、医学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输及医学诊断、监护、治疗;初步具备掌握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医学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及维护的能力。1、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宽广的基础及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外语、电工理论、电子技术、(医学)信号获取、处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3、获得良好的医学信息工程、医疗仪器及医学信息(网络)系统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4、具有本专业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设计、开发、调试、应用、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疗电子仪器的基本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三、主干学科: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干课程:电工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传感检测技术(医信)、医学电子学。五、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四年;三年~六年六、必修课程学分及最低选修课程学分:必修课学分:142;最低选修课程学分:38七、毕业最低总学分:180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九、教学计划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