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 。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首要功能、核心功能,组织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功能、保障功能,两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下面,我就如何增强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谈几点要求。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增强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不仅将范围从基层党组织拓展到各级党组织,而且将功能从“一维”(政治功能)拓展到“两维”(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明晰增强“两个功能”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价值意蕴,对进一步提升高校院系党组织的工作效能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对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校院系党组织在“两个功能”的内涵把握和作用发挥上仍有进步空间。着力增强“两个功能”,能有效解决党建与业务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促进高校党的建设纵深发展。二是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提升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整体效能,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与组织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提升整体效能上下功夫”,院系党组织是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向基层延伸、夯实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的枢纽,增强其整体效能,有利于解决党建工作的“中梗阻”问题,拓展高校党建工作覆盖面,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堡垒。三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现实需要。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院系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于人才培养,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时代新人。同时,高校院系党组织作为团结带领全体教师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责的政治核心,不断增强“两个功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二、正视问题,准确把握高校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面临的现实挑战增强高校党组织“两个功能”,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发力点和落脚点。当前,高校院系党组织仍存在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不清、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凸显、党员党性修养锤炼不够等问题。(一)院系党委政治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校院系党委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的“指向标”。目前,党建工作政治引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政策传导过程中“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一是院系党委主要负责人对政治能力落实方面还不够,使院系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二是院系党委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三是院系党委在组织制度执行力上存在薄弱环节。(二)院系支部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院系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对标支部“七个有力”建设标准存在不足。第一,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对自身职责内容不够了解,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不规范,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日益凸显。第三,支部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缺少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机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三)院系党员党性修养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校院系师生党员在政治意识、政治素质、政治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一方面,教师党员应在思想引领与育人能力上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的表率。而部分教师党员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等方面存在不足,如在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认识模糊、深浅不一和实践效果不平衡等,致使课程思政元素导入过于生硬,缺乏个性化、创新性思考,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佳。二是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示范影响力不强。学生党员应努力成为“六有大学生”的表率,但其在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更好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方面认识模糊,对自身学习的政治理论知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如何体现还不够清晰,仍存在学用转化不到位的情况。三、积极作为,进一步汇聚增强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工作合力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增强高校院系党组织“两个功能”,应结合不同类别党组织的职责和特点,注重“两个功能”的内在联系、有机统一,明确“两个功能”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路径,从思想认识、执行落实、机制制度、能力建设等四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有效领导。(一)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推动思想认识再提升。深学细研,凝聚共识,分层分类开展理论学习。院系党组织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针对党员干部、师生党员、党外师生群体等实施分层分类理论学习教育。面向党员干部,重点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风廉政建设等专题学习,切实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面向师生党员,重点开展党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增强政治觉悟,提高政治站位;面向党外师生群体,经常开展集中的党情国情世情教育,团结带领党外群体、强化政治认同、凝聚思想共识。创新手段,拓宽载体,立体多维深化学思践悟。院系党组织应坚持以政治理论学习为基础,围绕走深、走实、走心,在创新手段、拓宽载体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一是构建党委会学习“第一议题”、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二是聚焦专题,建立“自学、研学、述学、辅学、联学、践学”的“六学”模式。三是举办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专家辅导报告、理论知识竞赛、理论学习沙龙、主题征文、微党课、微讲堂以及组建大学生思政讲师团等形式,切实拓展党员干部及师生的学习深度、广度和效度,进一步激发全体师生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深化学思践悟,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二)明晰责任功能定位,推动执行落实再提质。强化政治责任担当,提高执行落实力度。院系党组织应主动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化政治责任担当,以提高政治执行力为核心,真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履行党委政治把关责任。持续完善院系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规则,扩大议事范围,针对涉及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切身利益等事项,强化政治把关,切实提升院系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议大事能力。二是充分发挥支部的政治把关作用,重点针对教职工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奖评优、考核评价以及学生典型选树、德育评价、评奖评优等进行政治把关,树立党的一切工作落实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强化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深化组织工作内涵,提高执行落实效度。院系党组织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内涵,找准组织工作着力点,激发活力,提升效能。一方面,充分发挥支部建在专业上的组织优势和党员青年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师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中来。另一方面,打破“上传下达”的传统工作形式,通过开展党内沙龙、党内辩论、党内研讨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大程度上保证政策传达的精准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扩大党的政治主张宣传的覆盖面和辐射面。(三)优化考评保障体系,推动机制再完善。凝练评价要素,规范考评体系。院系党组织要以政治建设效果为导向,针对党委委员、支部委员和支部党员分类研究制定量化考评要素,建立规范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有机结合。针对党委委员,厘清职责要求,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做好专题述职与考核测评;针对支部委员,明确职责要求和工作内容,制定履职能力测评方案,实施履职过程监督和履职绩效测评;针对支部党员,建立“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行表现”“学习实践能力”“党员群众基础”四维度党员综合评价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支部制度,制定支部建设管理考评办法,强化过程指导与监督,全力保障支部工作顺利开展。补足运行短板,健全保障体系。院系党组织要以党的规章制度为遵循,细化党支部制度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院系党组织工作条件的保障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补足保障党支部组织生活正常运行的短板,改善因时间、经费、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支部作用高效发挥的保障性条件,制定合理有效的保障体系,切实发挥支部的“两个功能”,在支部内形成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良好氛围。(四)锤炼本领修炼内功,推动能力建设再加强。以“实”为要,激发党员领导干部担当力。敢于担当作为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干部工作应着眼于“实”字,一是用实干考量,注重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干部,营造务实的良好氛围。二是从实处着眼,构建常态化集中轮训、新任干部上岗培训、年轻干部专题培训、校内外挂职锻炼“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三是以实绩说话,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在分管领域干出实绩,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德”为先,增强党员教师思想引领力。院系党组织要坚持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加强党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作风建设,营造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的文化氛围,提振党员教师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将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培育打造“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优秀教师队伍。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实施“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根据职责定位、学生成长需要等不断找准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和衔接点,持续改进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强化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断增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力。以“行”为本,提升学生党员典型示范力。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成员和党的新力量,是学生与党组织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不断拓宽其榜样辐射示范效应,一方面,可通过汇聚学校、企业、社会三类党员教育、培训和实践资源,打造多元化学生党员培养体系,锤炼党性修养,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与心智;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对标争先”“党员亮身份”“践宗旨”等活动,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以知促行、以行践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