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力量与资源,推动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能够有效地应对城乡区域发展过程中各类新型社会风险的挑战,从而真正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现状近年来,**市立足实际,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打造“**红”基层党建品牌,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全市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体系,以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为抓手,初步构筑起了覆盖组织建设、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城乡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的基层治理体系。以工作到支部为具体落实,坚持大抓基层、夯实基层的原则,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基层党组织作用得到了长足的发挥。在乡镇农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等方面,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城市社区,强化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综合体)、网格治理、“红色物业”、协商议事等方面建设;在重大重点工程、产业项目建设一线全面推行“一项目一支部”模式,以党建促发展,擦亮“**红”基层党建品牌。(一)在乡镇农村,村级党建引领各方共进步。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基层党支部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核心力量。一方面,优化乡镇农村网络结构,实现了网格党小组的全覆盖,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近3万在村党员进入网格,服务基层群众。通过建立村党建品牌,实现了村民有困难,党员第一时间上门服务;通过建立“党建+农村养老”等项目,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有食堂、有医疗队伍,真正实现村民在农村养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之事。另一方面,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通过实施“飞地抱团”、强村带弱村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村企共建”、培养致富带头人、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乡村振兴顾问、举办“**红”乡村振兴项目大赛等方式,持续激发乡村经济内生动力,多个村集体收入实现了翻倍增长。(二)在街道社区,社区党建引领各方齐发展。在街道社区,社区党委构建以网格化为基础的党建工作格局,建立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示范户”四级组织架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党员进社区的制度,辖区内的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按照地域划分“进网入格”。基层党建成为引领在前、贯穿始终的基层治理支点。目前,已经形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地单位、退休党员等多支党员队伍进入到网格服务群众。除此之外,**市按照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的要求,在全市所有社区建立社区党群服务综合体,每个服务综合体的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服务综合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多个社区活动场所,例如社区影院、社区共享厨房、书画室、棋艺室、康养室、舞蹈室等。同时在城市主干道、广场公园、景区景点等区域建设274个“红色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提供暖心场所。为满足基层群众的议事协商需要,创新“幸福圆桌会”“路见小屋”“红谷连心会”等议事协商平台,实现了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三)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项目党建引领各方聚优势。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坚持党建引领项目建设。**市在重大重点工程、产业项目建设一线全面推行“一项目一支部”模式,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局面。以上做法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对照全国其他地区的做法,譬如浙江省的“枫桥经验”、北京的“吹哨报道”等等,影响力还不足,对于持续深化**“**红”党建品牌效果还略有欠缺。二、**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本质在“一核多元”。“一核”指的是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当中的领导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政治引领整合辖区内的公共资源、人才资源等,以达到提供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的目的。“多元”指的是基层社会当中存在的多元化主体,以及在当前发展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多元化需求,基层党组织在整合多方力量之后,对于多元化需求进行的回应,以达到共建共治的目标。**在这一块还存在些许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基层组织功能与凝聚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是一项巨大工程,需要部门协同、区域配合才能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近年来,虽然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模式普及,功能性组织在基层广泛存在,但是部分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缺乏条、块力量的整合与集聚,社区功能型组织的建设存在重复性、低效能性等问题。一方面,部门协作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治中心等存在各自有堡垒、各自为战的情形,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部门协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区域协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在基层,各社区尚未建立起跨区域的社会治理协作机制。(二)基层党建资源与基层治理资源整合相对不足。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情境之下,社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社区逐渐由人的居住地演变为微型社会,医院、教育、商业、社会组织等存在于各个社区之中,各种资源也分布其中。各居民小区当中也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例如退休党员、骨干居民、志愿者等,这些资源都广泛地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社区之中。虽然资源大量存在,但基层党组织缺乏对基层治理资源整合的能力,不善于搭平台,在提供基层服务方面无法产生规模集约效应。(三)基层社区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基层社区承载着维稳、联防联控、综治工作、创先任务等各项事务性工作。尤其在前些年疫情的大背景下,联防联控、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也成为社区的常态性工作之一。在多重任务之下,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成为社区工作的必备要求。目前,大部分社区信息化技术设备落后,社区的现代化技术还是常见的电脑办公,多数现代化技术仅限于信息传递和常见的便民服务,大部分基层的工作还是依靠传统的“一对一”电话联系,或者采用老式上门的传达方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三、对策建议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已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双重背景下的重要命题。党建引领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引擎。当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具体表现在思想引领、组织搭台、资源共享以及技术服务。(一)思想引领:推进创新理论凝心聚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要“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根本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任务、政治责任、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是实现政治引领的主渠道、主方式,也是加强党和群众联系的精神纽带。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功能,培育基层文化共同体意识,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多种新兴媒体媒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新媒体场域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传统的思维与方式也应相应发生变化。依靠过去传统的宣传教育、板报文化等方式显然难以适应当前群众的信息需求。在新形势下,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党建信息化手段,发挥智慧智能优势,切实做好党建引领的思想凝聚作用。第一,采取“互联网+”的形式推进宣传教育工作。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是工作重点之一。在形式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新型传播形式,建设网格化、数字化党建宣传阵地,搭建社区“指尖党建阵地”,将社区服务、理论宣讲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短视频拍摄等新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宣传教育的效能。在内容上,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机融入党建活动中,加深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融入一些情感元素,激发群众共鸣,提升思想引领的感召力。第二,增强基层组织科学设置议题的能力。设置社区每月一次的党日活动主题,在重要的节日设置相应的主题,强化宣讲引领。结合主题党日,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等具体主题活动,在农村、社区、学校等党支部开展各类宣讲,组织党员为群众、学生面对面解读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社区、在农村落地生根。通过科学设置议程,将一些公共事务、社区热点等共同话题引入集体活动中,引发民众思考,构建民众认知,引导民众价值取向,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想引领作用。(二)组织搭台:强化基层治理统一领导。强化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的领导和统筹。通过延伸组织、整合资源,形成党建引领的“一核多元”,发挥基层党组织中心领导作用,下好基层治理的“一盘棋”。第一,创新转变基层党组织领导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要将传统的管控命令为主的组织领导形式转变为合作、协调、服务为主的组织领导形式。在组织搭台的基础上,促进基层党组织与辖区内的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协商、处理公共事务。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现实需求等,发挥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多元治理主体在共建共治共享当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基层事务的有效治理,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第二,积极延伸基层党组织治理末梢。基层党组织是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在小区、园区、机构等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为各级主体负责人,提升党员在机构中的比例,建立家门口的治理“主心骨”。同时,广泛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各主体建立常态化协商议事机构,制定常用议事事项,推动各主体之间采取“轮席”方式开展议事协商;搭建各级议事平台,因地制宜设立议事中心,基层矛盾调解室、志愿者平台、“代表委员”工作室等。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各党支部之间的联席制度、协商制度、共治制度,真正做到议事在民,决事在民,成事在民。(三)资源共享:推进街道单位共建互补。有效治理的关键是多元主体协同共治。领导力、共识凝聚、内生动力、利益联结和能力培育这五大要件,是让多元主体真正实现共创共建共享的关键。在街道社区这个小型社会当中,有非常多的驻区单位,拥有较多的资源,如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大都没有层级隶属关系,但在城市建设、基层有效治理之间却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能否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联动是实现资源有效分配、共赢共享的关键环节。一是信息共享。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加强联系与沟通,能够了解当前的发展形势及任务,互通有无。二是阵地共享。每个单位都掌握着各种闲置资源、服务对象资源、场地应用资源等,各具特色,但往往因为各主体活动场所的排他性而使得资源未达到利用最大化。可通过建立辖区场所共享的机制,将辖区内的党建场所、运动场所、文化场所等设施相互之间进行开放共享,或为他人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可以极大地提高活动场所的利用率及降低活动成本。三是文化共享。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通过驻区单位之间的活动联结,推动不同文化主体进行沟通与交流,弘扬积极向善的主流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志愿者资源的作用。以社区党组织为一个中心区,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挖掘多方力量参与,搭建“党建+志愿者”新平台,开发“党建+志愿者”APP。调动多元主体集聚,将党员、居民、物业、业委会、商户等全部纳入服务体系,根据身份不同划分成社区工作者、物业、业委会、社会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等服务队,将社区所有党员志愿者纳入志愿者服务系统,社区居民也可申请注册。对照服务内容,将服务清单划分成为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三大”服务类型。公共服务即通过政府行为,为居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事项;社会服务即通过“两新”组织、爱心商家等各类市场主体,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即通过组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居民群众提供志愿服务。一些紧急或者简单易解决的需求,由社区居民发出需求,党员志愿者看到需求后,可根据自身条件,做到随时上门服务,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有预约服务,聚焦群众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