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1`偏好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分析:假定所有员工偏好相同、A和B两种工作没有人力资本要求的差别,A工资=B工资供给曲线S1代表偏好相同而且没有工作特征差别的情况。S2是表示员工对工作A不满意时的供给曲线,高出的部份正是员工接受的补偿工资。S3是表示员工对工作A满意时的供给曲线,补偿性工作差别则由B工作中的工人获得。偏好不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分析:假设所有的员工都讨厌A工作的某一方面,但讨厌的强度彼此不同。员工对A工作的供给曲线将向上倾斜,如图所示S。曲线开始处相对工资大于1,其幅度刚好达到满足那些对A工作讨厌程度最低的员工。3工人偏好不同时不存在补偿性差别的可能分析:劳动力需求曲线为D2时,不存在补偿性差额,这说明有些员工不讨厌工作A,他们愿意在相对工资水平为1的时候工作。•如:员工对夜班、经常出差或各种危险毫不在乎;•农民工对5000元/月工作岗位的供给;大学生对于公务员岗位工作的供给…源于三个理论前提:一员工追求效用最大化,不是追求收入最大化二员工了解对她们十分重要的工作信息,三是员工的流动性,集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1拥挤效应•图(a)非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劳动力供给比劳动力需求相对而言要少一些,因而工资率(WH)相对较高。•图(b)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市场过于拥挤,结果导致与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从而使得工资率(WL)相对较低。例如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职业,工资率低。•经济学家对拥挤效应的一些解释:把某些工作鉴定为“男性工作”而把另外一些工作鉴定为“女性工作”的过程是通过社会习俗完成的;男性和女性之间要么是存在先天能力上的差异;要么是存在后天能力上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对买方垄断雇主的供给曲线有所不同。4非货币特征变化的效应分析:如果一种工作的有关特征发生了变化,例如变得不很危险了,补偿性工资差别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分析的基本机制是供给曲线的移动。例如曲线S2表示不愉快的工作特征有所减少,相应的均衡工资也降到(WA/WB)2。•如:高空作业、建筑工人、试飞飞行员、钻探工人…2双重劳动力市场: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机会。从属部门则只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经济学家对双重劳动力市场的解释: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或者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督时需要付出的成本有所差别而造成的。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将厂商行为中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和歧视现象结合在一起。前提假设:对所有的雇员来说,存在一种搜寻工作的成本。只要存在歧视性的雇主,某些雇员的工作搜寻成本就会上升。雇主会按照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选择雇用水平。这样,尽管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搜寻成本高的员工的工资就会相对较低。•图形解释:•(a)所描述的是搜寻成本相对较低的工人群体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以及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b)所描述的是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而被迫承担较高搜寻成本的某群体(妇女或外来劳动力成员)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尽管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生产率,但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那一群体中的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却要低一些(即WFWM)。•在实践中,如果两类工人被同一企业雇用,那些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工人很可能会被安排到工资率较低的工作职位上去。4串谋行为•串谋行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劳动力进行压制,从而制造一种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买方独家垄断工资的局面。•对歧视理论的评价:劳动力市场歧视之所以能够得以持续存在,要么是由于非竞争性力量或非竞争性动机所导致的,要么是劳动力市场向竞争状态进行调整的速度过于缓慢造成的。在消除非竞争性影响方面,政府干预可能是有用的。摩擦性失业•产生原因: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1993年实施的美国联邦家庭医疗假期法案,允许工人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休假而不是要求辞退这个人来减少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产生原因: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特点:•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失业时间相对较长。•减少结构失业的几种公共政策•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周期性失业•产生原因: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与经济运动的上升和下降周期性变化有关,周期中上升时期,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特点:随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而变化,倾向于整个经济的范围。•减少结构失业的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办法是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确保持续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率。•另一个方法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扩大就业。工作搜寻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对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现象做出了解释。分析了决定某一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水平是由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流量和失业者找到并接受工作的速度,和影响这种速度的因素。包括斯蒂格勒模型和麦柯尔模型。斯蒂格勒模麦柯尔模型•麦柯尔模型:求职者常常按先后顺序做出工作搜寻决策,当遇到第一份超过其最低可接受工资时,求职者就会接受该份工作。最低可接受工资:求职者考虑从事某一工作时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求职者以前工作所获得的工资水平、习惯的生活消费水平以及朋友或熟人的工作状况等因素会影响该求职者的最低可接受工资。这是麦柯尔模型的关键值的概念。•W1:最低可接受工资,低于W1的工作将会被其拒绝。搜寻的时间长度取决于最低可接受工资水平与企业提供的工资分布频率之间的联系。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企业所提供的工资分布频率曲线将会向左移动,例如从f(w)移动到f’(w)。如果求职者将w1确定为其最低可接受的工资,所有低于该工资的企业都会被求职者拒绝。保留工资越高,搜寻时间就越长。•斯蒂格勒模型:工作搜寻最优次数的决策遵循边际收益法则。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就达到了工作搜寻的最优次数。如上图,求职者应该联系N2家企业,即当MBA=MCA时•关于麦柯尔模型的分析求职者A用可接受工资作为标准做出接受或拒绝某项工作的决策,并预期在某一确定时间会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该时间后求职者A没有找到工作,这种不一致将会导致工作搜寻者降低f(w)的估计值和最低的可接受工资。当可接受工资降低到某一点时,就会找到可接受的工作,但这种搜寻过程要比如果一开始就正确估计f(w)时所用的时间长得多。•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工作搜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即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以改善他们的状况。•解释了在劳动力市场中个人搜寻工作所需时间的不一致性和一些劳动力群体的失业率高于另一些群体的原因。•表明任何减少失业成本的因素(如失业补偿金)都会增加工作搜寻时间和失业期限。•对经济周期中失业的反周期运动提供了解释。随着经济周期上升或下降,工资频率分布曲线f(w)将向右或向左移动。失业人数或失业的持续时间都将变化。减少或增加。刚性工资理论•对刚性工资存在原因的解释:•工会和最低工资法•隐含合同理论:从市场不存在工会的假定下解释工资刚性。工人和企业间存在着一份非书面的、心照不宣的或隐含合同,这种隐含合同要求企业和工人遵循工资削减政策优于辞退政策。在萧条时期,年轻和没有经验的工人首先被企业解雇。雇主优先保证有资历和有经验工人的稳定收入。•政府的转移项目:在实施失业保险和其他类似的项目以后,转移支付的增长将失业成本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工人将不愿意降低其可接受工资,并且也不愿意接受比其所希望的工资低的工作。•相对工资比较:工人对他们收入分布相对位置重要性的判断。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当货币工资下降和价格水平上升都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工人更有可能抵制因货币工资下降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因为货币工资率决定每人在收入分布上的位置。•流动和培训成本:当企业雇佣新工人并解雇原有工人时,会发生流动成本,企业不愿用失业者来代替现有工人。因此流动和培训成本使工资率的下降受到阻碍。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对结构性失业的解释如果其他要素保持不变,不同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地区失业率越高,平均工资率越低,反之则反是。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可以用工资曲线来进行描述。教育投资的分析收入流A反映了未上大学的终生收入流,也就是代表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立即工作;收入流B反映了18岁上大学的人到65岁退休的终生收入流。成本与收益的模型分析结论1、其它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2、其它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3、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所谓收入流是指扣除了所有的费用开支和成本支出的现金流净额。“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需求弹性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工资是,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不变,所以康复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资。在上述条件下,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ACfB;个人的最大效用在C点,即不工作。为什么受伤后的预算约束线是ACfB?1、为什么会在f点转折?因为受伤后的工伤补偿与原收入相同。即呈现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的状态,是一条直线。2、为什么伤者的家庭无差异曲线会比原上班时间还高?因为,伤后与伤前的收入一样,但闲暇多了很多,家庭效用要比以前好。3、为什么受伤后的预算约束线会在C点急转直下?因为如果伤好后继续不上班的收入可能是0。其预算约束线会在A点嘎然而止。所以,会呈现一个垂直角度。•一、弹性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一般含义•1、弹性的一般含义•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变动,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情况。•2、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二、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一)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力需求量产生任何影响,此时的劳动需求称为完全无弹性。其几何形状是一条垂线。Ed=0(需求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垂直于数量轴,即曲线斜率趋近于0。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极为罕见。火葬费,身份证办理费0﹤Ed﹤1(需求缺乏弹性)需求曲线较陡峭即曲线斜率较大。生活必需品都属此类。水,食盐,粮食•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如果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但大于零,此时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有时也被称为无弹性。如:工资水平上升了1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4%,即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升降变化不敏感。其几何形状是一条较为陡峭的劳动力需求曲线•0﹤Ed﹤1(需求缺乏弹性)需求曲线较陡峭,即曲线斜率较大。生活必需品都属此类。水,食盐,粮食Ed=1(需求单位弹性)价格变化幅度与需求量变化幅度相等。一种特殊情况,现实中很少有完全符合的商品。巧合情况居多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如果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刚好等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就被称为单位弹性。其几何形状是一条直角双曲线。•单位弹性是指价格上升的百分比与需求下降的百分比相同(弹性系数值刚好等于1)1﹤Ed﹤∞(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较平坦,即曲线斜率较小。多数奢侈品都属此类。•化妆品,名牌服饰手表。•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如果企业雇工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就称为劳动力需求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