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我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背景下,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肯定成绩,坚定进一步做好全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信心决心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以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为重点,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开发乡村多种价值,打造产业多种业态,持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突出链条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韧性不断增强。链条要延伸,产业是基础。乡村特色产业是乡土文化气息的沉淀,更是市场中闪亮的招牌,**立足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优质稻麦、水生蔬菜、名优茶果、规模畜禽、精品虾蟹、特色花木等6条农业全产业链,累计创成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聚焦高成长性、高关联性、高盈利性、多层次性、多业态类型的产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促进产业形态更高级、优势更明显、特色更突出。发展新型业态,乡村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既要纵向拉长链条,也要横向拓展功能。**始终坚持融合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壮大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型融合业态。围绕“荷藕”、“芦荡”、“山水”、“花木”、“渔樱”、“园艺”主题,推进实施休闲农业“个十百千万亿”工程,累计建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达30亿元。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创成省级以上电商示范县4个,以实用为导向,市县镇多层次开展农村电商达人培训,**市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超90亿元。注重龙头带动,产业联农带农能力持续加强。主体强,链主壮,产业链才能强。培育领军企业,落实企业政务服务专员制度,靠前服务帮助企业,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提升技装水平,打造区域内影响力大、引领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8家,其中国家级5家。坚持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系,打造“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9个,形成“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壮大一个特色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发展格局。聚力载体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近年来,**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加工业集群集聚和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力助推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创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家、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其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级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建成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农业产学研平台29个,创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5个,18个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二、正视问题,增强进一步做好全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紧迫感链主企业发展“高度”不够。虽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并不少,但精深加工企业规模不够大、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尤其行业领军型、旗舰型、标杆型的具有链主作用的企业不多,现有链主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不强,在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仍显乏力。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的层次不高,内容相对单一,对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其他重要功能拓展不够,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扩链延链效果不显著;农产品分销体系、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够完善,与本地农产品对接不够紧密;农业园区在统筹各类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入园方面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品市场竞争“广度”不够。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农产品品牌培育意识不强,营销方式比较传统。品牌带动效应不强,现有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影响力、号召力居全国、全省前列的不多,部分品牌影响力仅停留在本地或周边地区。资源要素保障“力度”不够。目前,乡村产业对传统要素投入依赖仍然较高。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农村人力资源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不够明显。财政支农投入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农业用地保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产业项目落地难度较大。三、带头担当落实,全力夺取进一步做好全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胜利以链条聚“能”,提升全产业链发展的质态效益。聚力强化产业链招商。一方面,以市场化运作、工业化思维、企业化手段招强引大、招新引优,重点招引一批实力强、投资大、技术新、质态优的具有“建链”作用的农业企业和项目。另一方面,基于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引一批具有“补链延链”作用的农业企业和项目。同时,要坚持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推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系列政策落地。扶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链主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领头雁,能够带领产业形成雁阵集群效应,链主企业的选择和培育至关重要。要从企业规模实力、市场影响力、自主创新力、产业带动力等方面形成可量化的认定标准,选出名副其实的链主企业。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实施“一企一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强化靠前服务意识,在项目审批和资金、荣誉评选上给予优先照顾,在土地、用能和排放指标等生产要素的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真正起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效果。推动重点特色产业链发展。依据县域产业资源优势,分类施策、持续发力,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一张全产业链图谱”的模式,以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食品工业园等为依托,持续放大优质稻麦、水生蔬菜、名优茶果、规模畜禽、精品虾蟹、特色花木等6条农业特色全产业链的优势和影响力,全力将其打造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重点特色产业链。以平台赋“能”,强化全产业链发展的载体支撑。打造社会化服务共享平台。依托下辖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农资、农机、农艺、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和服务主体,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全程专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夯实园区发展平台。在统筹园区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上下延伸”“左右延展”的方式,布局建设一批以“园+链”为导向的现代化农业,鼓励和支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园区为载体加快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和优势产业。不断拓展园区功能,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完善农产品产销平台。建设批发市场数字化信息平台,加强批发市场产品交易数据与信息的分析和共享,以此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品种调节。鼓励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超低温贮运等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区域物流中心、直销配送中心,提升农产品产地集散分销能力。以人才蓄“能”,挖潜全产业链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引导和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各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引培活动。打破身份、学历、地域的界限,聘用农村实用人才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工作,逐步把实用人才纳入乡镇主要技术人员管理范围,使昔日的“土专家”“田秀才”有名有分。大力培育“新农人”。发挥优秀带头人、技术能手等先进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综合种养能手、智能农机操作手等高素质“新农人”,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业农村。支持链主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链接本地企业资源,引导和助力“农二代”“新农人”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开展创业创新,提升农业产业链发展的人才要素支撑。多措并举激发乡贤人才活力。建立乡土人才库,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支持从农村走出来,退休后愿意支持家乡发展的老专家、老企业家以及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返乡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着力开展“新农干”培育,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让村干部在工作上更有动力、更有盼头、更有甜头,真正将“人才链”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链发展优势。以品牌显“能”,拓宽全产业链发展的价值空间。精准定位区域公共品牌战略。推进“扬”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建立市县分层推进的农业品牌发展体系,构建“1个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N个县域区域公用品牌+N个农产品品牌”金字塔形协同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适应高品质消费需求培育绿色品牌。主打“绿色生态、美丽乡村”牌,结合“健康”和“绿色”等现今消费市场最受欢迎的消费理念,打造一批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绿色品牌。推动农业绿色生态价值转化,大力培植新型业态,做精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与旅游、体育、教育、康养、体验、电商等元素的深度融合,把产业链向纵深拓展。增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力度。做好品牌注册和品牌营销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高规格、综合性、专业性农业会展,定期举办线上线下高质量、高规格的农产品商贸会和农产品展销节,重点推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品牌价值。以科技提“能”,加快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型步伐。推动产业链与科技链创新链紧密融合。以产业链内的企业为主体,着力围绕品种资源、农机农艺、生产加工等重点关键技术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节点“智改数转”。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成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高标准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推广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抓住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行全程全面机械化和无人农场、智慧农场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扶持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示范应用基地,构建全产业链数据资源采集、分析、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政策释“能”,完善全产业链发展的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设立乡村振兴“资金池”,加强“项目池”和“资金池”对接,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的短板弱项,重点支持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和农产品加工、数字化改造、新业态培育等环节。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探索建立农业全产业链项目库,加大对农业全产业链优质品种、专用农资和基地建设的支持。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产业链信贷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农业全产业链险种。引导链主企业为全产业链上的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和增信服务,帮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合理分配年度三产融合项目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发展前景良好、带动效益明显的产业链节点企业用地项目。研究探索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深加工企业用水、用电收费标准参照农业用水、用电标准的路径和方法。持续加强道路、桥梁、沟渠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为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