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例精编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8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例精编3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能力目标: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教学方法:合作探究2/18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三、推进新课。诵读文本,感知文脉。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一)解题,理清脉络对象:母亲、母亲、孩子内容:爱3/18层次:母爱、父爱、孩子明确:1、体验母爱(1—3)2、感受父爱(4—7)3、完善自身(8—10)(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明确:特点与区别: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优缺点: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父爱——成长时期4/18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第二课时(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5/18四、合作探究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的亲情。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4、尝试回答问题:6/18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畅所欲言,深入探究)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五、课堂小结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7/18(《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六、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二、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三、情感目标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教学重点8/18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教学步骤一、导入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教师引导:本质是爱。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9/18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10/18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是教学难点。教学思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11/18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主要教学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导题音乐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12/18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回忆有关母爱与父爱诗词营造情境,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准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过不要紧,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问题就行。)三、研读讨论:(一)探讨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1、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写母爱,这些段中哪些关键词语句子体现了母爱的特点?13/18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只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无条件的爱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