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9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5篇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1《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2/19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3/19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2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过程,论述了感*认识和理*认识的辩*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4/19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3“两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和扛鼎之作,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因而具有中西哲学的“双重文化性格”,正是这种“双重文化性格”预示着哲学未来的文化走向。一方面,“两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从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形态而言,它与毛泽东思想一样,其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基础,一般地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殊地说,是以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哲学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参见石仲泉:《〈实践论〉〈矛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就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来说,无论改革发展如何深入,无论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何种程度,“两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其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现实意义和指导地位是不变的。***多次强调,5/19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问题,无论何时都不容许有丝毫改变。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从更加广阔的未来看,“两论”这个“本本”需要我们认真学、深入学,学深悟透的意义,在于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它的内涵还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不以新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我们推动理论发展和创新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以“两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著作既是“结合”的新成果,同时又是发展的新起点。另一方面,“两论”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理论武器。“两论”提供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关键是要将其转化为哲学思维和实际本领,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强大理论武器和无穷推动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6/19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时期,“把我们党建设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第一,要强化哲学思维。认真领会“两论”中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坚决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思维。第二,要践行知行合一。毛泽东科学解决了几千年来的“知行”关系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比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群众观是统一的,实践—认识—实践、特殊—普遍—特殊、群众—领导—群众是一致的。参见杨信礼:《重读〈实践论〉〈矛盾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以此为根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和解决重大矛盾。第三,要坚定“四个自信”。毛泽东在“两论”中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党的事业莫大的自信,也充满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继承和发展,我们今天更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对“两论”思想的认识和挖掘仍将继续。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但只要拿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理论武器,党员和领导干部自觉带头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深化认识、提高本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我们坚信一定能够7/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4(1)实践决定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和推移。对事物的认识必然经历一个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了这一点看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3)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征。(4)人是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5一、“两论”的创作背景为什么要写“两论”?为什么能写“两论”?这是“两论”创作背景的两个核心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时代需要与理论准备两大方面。时代需要更多指的是客观方面、外在环境;而理论准备更多指的是主观因素、内在努力。(一)时代的需要:“不能不写”哲学是理解和把握时代的一把钥匙,它的孕育土壤和价值8/19指向是社会实践。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离开特定的时代谈哲学是空洞的。比如教条主义就不懂得要根据中国实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拒绝研究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可以机械套用的教条;经验主义则轻视理论,拒绝正确的理论指导,满足于一孔之见和一得之功,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可以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突出表现,共同点是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尤其是教条主义者高举所谓的“真理旗帜”,不服从者动辄被扣以流寇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帽子。一方面,主观主义误判误导客观实践。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思想严重背离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看不到“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探索经验,差点葬送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前途。所以,毛泽东指出,党内“左”或右的错误路线完全违背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党内一些人遵循本本主义,僵化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和理论论断,盲目地将共产国际的指令“圣旨化”,将苏联经验神圣化。这些做法不是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具体情况出发,而是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个别词句、个人狭隘经验出发,错误地9/19指导中国革命斗争。参见彭洲飞、唐健:《〈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第3期。时代需要哲学,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亟需“中国化”,同时也需要讲“中国话”。正如上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所说:“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6页。无疑,“不能不写”道出了一种无奈,但也正彰显了时代与哲学、实践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不能不写”折射了一种批判,对王明们主观主义的理性批驳和对中国实际的客观评判;“不能不写”反映了一种需要:中国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和从组织路线、政治路线到思想路线教训反思深入的需要。另一方面,统一思想指导客观实践。《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宗旨就是要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究其根本是认识路线,亦即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参见罗朝远:《〈实践论〉〈矛盾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